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貴名的意思、貴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貴名的解釋

(1).顯貴的聲名。《荀子·儒效》:“則貴名白而天下願也。” 楊倞 注:“貴名,謂儒名可貴。白,明顯。”《韓詩外傳》卷四:“ 文王 欲立貴道,欲白貴名,兼制天下,以惠中國,而不可以獨,故舉是人而用之。” 宋 袁燮 《上中書陳舍人》詩之二:“貴名豈不欲,名盛復難居;所以古君子,謹終如厥初。” 元 虞集 《跋<王贊善遺事>後》:“觀其受命於 世祖 者,誠非徒加貴名以為具臣也哉。”

(2).以名為貴。《管子·樞言》:“名正則治,名倚則亂,無名則死,故先王貴名。” 漢 徐幹 《中論·考僞》:“ 仲尼 之所貴者,名實之名也;貴名,乃所以貴實也。” 唐 陸龜蒙 《漁具詩·罩》:“貴得不貴名,敢論魴與鯉。”

(3).動問他人名字的敬語。《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茶畢,遂問:‘仙翁高姓貴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貴名”是一個古雅且帶有敬意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對他人名字的尊稱,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您的大名”或“尊姓大名”。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特征和文化背景三方面詳細說明:


一、詞典釋義與權威解釋

  1. 基本含義

    “貴名”由“貴”(尊貴)與“名”(名字)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尊貴的名字”。

    《漢語大詞典》 明确将其釋為:

    敬稱他人之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詞性特征

    屬名詞性敬辭,多用于古代書面語或正式場合的對話中,表達對對方的尊重。


二、用法與語境分析

  1. 典型使用場景

    • 詢問對方姓名:

      例:“敢問閣下貴名?”(請問您的尊姓大名?)

    • 提及他人姓名:

      例:“久仰貴名,幸會!”(久聞您的大名,榮幸相見!)

  2. 語法搭配

    常與敬語動詞搭配,如“問”“稱”“聞”等,構成“問貴名”“稱貴名”“聞貴名”等結構。


三、文化背景與演變

  1. 禮敬傳統的體現

    中國古代社會注重“敬稱”與“謙稱”的區分。“貴名”屬敬辭,與自稱的“賤名”“小名”形成對比,反映儒家“尊人卑己”的禮儀觀念。

    (來源:《中國古代禮俗辭典》,中華書局)

  2. 現代使用變遷

    當代口語中已被“大名”“尊姓大名”取代,但仍見于曆史劇、仿古文本或特定方言(如部分南方方言保留古語用法)。


四、古籍用例佐證

  1. 《禮記·曲禮》(先秦典籍)

    “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鄭玄注:“若尊者問己名,當謙稱‘賤名’而非直言。”

    雖未直接使用“貴名”,但體現了對稱名的禮制規範,為後世“貴名”的用法奠定基礎。

  2. 《儒林外史》(清代小說)

    第三回:“周學道問道:‘範進貴名是哪兩個字?’”

    此處直接使用“貴名”,展現清代官方場合的規範用語。

    (來源:《儒林外史》通行本)


“貴名”是漢語敬辭系統的典型代表,專用于尊稱他人姓名,承載傳統禮儀文化。其使用需符合語境身份,現代雖少見,卻是理解古典文獻和禮儀文化的重要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貴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了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的解釋:

  1. 顯貴的聲名
    指因德行、地位或成就而獲得的尊貴名聲。例如《荀子·儒效》提到“貴名白而天下願也”,楊倞注“貴名,謂儒名可貴”。宋代袁燮的詩句“貴名豈不欲,名盛復難居”也體現了對聲名的辯證思考。

  2. 以名為貴,重視名分或名譽
    強調名分的重要性,如《管子·樞言》所言“名正則治,名倚則亂,故先王貴名”。唐代陸龜蒙的詩句“貴得不貴名”則從反諷角度表達了對名實關系的看法。

  3. 敬問他人姓名的禮貌用語
    作為社交中的敬語,用于詢問對方姓名。例如《警世通言》中“仙翁高姓貴名?”的用法,現代語境中類似“請問尊姓大名”。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荀子》《管子》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卑弱碧甃渤澥策籌長才長襪剗類車腳城舞馳流吃屈尺一牍雠釁觸羅村學堂黛巘疊見層出的盧東布仿古負闆槀砧共存共榮光熱挂帻海漚寒錫含真客黃大黃魚狐貉建标講辯徼惠角立傑出即便久佚郡姓舉手投足克傳弓冶控制器連寫鵹黃麟文納徵拟墨盤貨骈軌普羅美修士千仞無枝三熏三沐省略號實逼處此送門狀外第皖派韋帶縣公主限訾遐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