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 久逸 ”。 漢 揚雄 《谏勿許單于朝書》:“以為不壹勞者不久佚,不暫廢者不永寧。”
(2).早已散失;早已失傳。《增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标注·子部六·天文算法》:“《海島算經》一卷, 晉 劉徽 撰, 唐 李淳風 注。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録出。”
“久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同“久逸”
指長期處于安逸或松懈狀态,出自漢代揚雄《谏勿許單于朝書》:“以為不壹勞者不久佚,不暫廢者不永甯”。此處強調需要通過短暫辛勞換取長久安甯。
指散失或失傳
表示某事物(如文獻、典籍)因年代久遠而遺失或未能流傳,例如《海島算經》原本“久佚”,後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複原。
構詞解析
“久”表示時間漫長,“佚”通“逸”(安逸)或“失”(散失),組合後兼具“長期未動”和“長期遺失”雙重含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領域,描述古籍、文物的失傳(如“原本久佚”),或批評長期懈怠的狀态(如“久佚則衰”)。
如需查閱具體典籍案例,可參考漢典或《增訂四庫全書》相關記載。
久佚(jiǔ yì)是一個漢語詞組。久指長久的時間,佚指失落、隱藏。因此,久佚的意思是長時間失落或隱藏,指的是事物或信息在長時間内不為人所知曉或者失傳。
久佚的拆分部首為“人”和“木”,部首一般用于字典中進行字形分類。久佚的筆畫數為5畫。
久佚這個詞源于古代文獻之中,最早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後來,久佚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詞語,并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久佚的繁體字形為「久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久佚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區别。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久佚曾寫作「久逸」、「久梁」等形式。
1. 這個古老的傳統藝術已經久佚多年,如今終于被重新挖掘出來。
2. 這本書籍的内容曾經久佚,近年才被重新發現。
組詞:久遠、久已、失佚、曠代不傳。
近義詞:失落、失傳、遺失、潛伏。
反義詞:長盛不衰、長存、保存、流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