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狐狢 ”。1.獸名。狐與貉。 漢 劉向 《說苑·談叢》:“猿猴失木,禽於狐貉者,非其處也。”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侶狐貉於草澤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間。” 清 孫枝蔚 《行路詩》:“老客縱歸情異昨,引領首丘愧狐貉。”
(2).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論語·子罕》:“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 由 也與?” 朱熹 集注:“以狐貉之皮為裘,衣之貴者。” 漢 王褒 《聖主得堅臣頌》:“襲狐狢之煖者,不憂至寒之凄愴。” 清 孫枝蔚 《和希韓魚字》:“客半衣狐貉,吾嘗慙蠧魚。”
“狐貉”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指代動物
指狐與貉兩種犬科動物,常被并列提及。例如《說苑·談叢》中“猿猴失木,禽於狐貉”即描述兩者同為林間獸類。
指毛皮制品
古代文獻中多指用狐、貉皮毛制成的貴重皮衣。如《論語·子罕》記載“衣狐貉者立而不恥”,朱熹注釋強調其“衣之貴者”的屬性。
科屬差異
外形特征
| 特征 | 貉 | 狐 |
|------------|------------------|------------------|
| 面部 | 類似熊貓的黑眼眶 | 無黑眼眶,尖臉|
| 體型 | 短腿、粗胖| 四肢修長、纖細|
| 毛色 | 背部棕灰雜黑毛| 赤紅或灰黃為主|
| 尾部 | 短而蓬松| 長尾且毛量均勻|
習性差異
貉可能群居,冬季半冬眠;狐多獨居,夜間活動且善奔跑、遊泳。
貉子毛
厚實、毛針長,保暖性強但不易染色,多用于服飾邊緣裝飾。
狐狸毛
更柔軟細膩,易染色,常用于高端皮草服飾。
養殖狐貉主要用于皮毛産業,但需注意其胴體因未經檢疫存在食品安全風險,不可食用。
如需進一步區分兩者皮毛或動物特征,可參考《365農業網》或《愛站小工具》的詳細對比。
《狐貉》一詞可以指代動物中的狐狸和貉。狐貉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哺乳動物,屬于犬科。它們通常身材瘦長,尾巴蓬松,具有敏銳的聽覺和嗅覺。
《狐貉》一詞的部首為犬(犭),共有13個筆畫。
《狐貉》一詞的來源是漢字,其繁體字也為「狐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狐貉」的寫法略有不同。狐字舊體為「{犭胡}」,其中「胡」表示狐狸的音。貉字古體為「{⺍卯}」,其中「⺍」是一個表示動物的偏旁。
1. 他在山林中捕捉到一隻狡猾的狐貉。
2. 傳說中,狐貉是狡黠而聰明的動物。
狐狸、貉皮、狐狸狗、貉貓、狐狸精
它狐、赤狐、野狐、紅狐、狐仙
狗、貓、狼、狴犴、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