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箓的意思、龜箓的詳細解釋
龜箓的解釋
即龜書。古代常用以作稱頌瑞應之詞。 南朝 梁 陶弘景 《許長史舊館壇碑》:“式題龜録,人天鑒知。”《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北齊元會大飨歌五》:“馬圖呈寶,龜籙告靈。” 唐 徐彥伯 《幸白鹿觀應制》詩:“鳳輿乘八景,龜籙向三仙。”參見“ 龜書 ”。
詞語分解
- 龜的解釋 龜 (龜) ī 爬行動物的一科,腹背都有硬甲,頭尾和腳能縮入甲中,耐饑渴,壽命很長:烏龜。龜甲(龜的腹甲,可入藥,古人又用以占卜,亦用作貨币。亦稱“龜闆”)。 龜 (龜) ū 同“皲”。 龜 (龜
- 箓的解釋 箓 (籙) ù 帝王自稱其所謂天賜的符命之書,作為禦制天下的憑證。 簿籍:鬼箓。 道教記載上天神名的書。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龜箓(guī lù) 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
象征天命的符瑞:
- 指刻有文字或圖案的龜甲,被視為上天授予君主統治權力的神聖憑證或祥瑞征兆。其文化源頭可追溯至“河圖洛書”的傳說。傳說伏羲時,有龍馬從黃河負圖而出(河圖);大禹時,有神龜從洛水負書而出(洛書),被視為聖王受命的吉兆。“龜箓”常與“龍圖”并稱,泛指此類代表天意的符命圖箓。
- 文獻依據:
- 《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後世将“洛書”與神龜相聯繫。
- 《宋書·符瑞志上》:“有神龜出于洛水,負文列于背以授禹…赤文綠字…言治水之事…所謂洛書龜箓是也。” 此記載明确了“龜箓”即指神龜所負的洛書,是聖人受命治世的象征。
- 《全唐文》卷一百九《高宗天皇大帝·告朔诏》:“朕聞上靈眷命,屬在承乾;下土宅心,義歸繼體。自昔皇王,膺圖受籙,登宸禦宇,握紀乘時。” 此處“膺圖受籙”(圖指河圖,籙即箓)即指接受天命。
-
道教符箓的一種:
- 在道教文化中,“箓”指記錄天神名諱、形象、職責的秘文符圖,道士受箓代表正式入道并獲神靈護佑、召遣神吏的權力。“龜箓”特指以龜為形象或載體,或與龜相關的道教符箓,常被認為具有長壽、通靈、辟邪等法力。
- 文獻依據:
- 《雲笈七籤》卷四《道教相承次第錄》:“三洞寶經、符圖、玉訣、龜箓、神杖…皆太上老君授與張道陵。” 此記載将“龜箓”列為道教重要經典符箓之一,由祖師傳承。
- 道教典籍中常将符箓繪制于特定材質或形态上,龜形或龜甲紋路的符箓即可能被稱為“龜箓”,象征其神秘力量與天地溝通的媒介作用。
“龜箓”一詞融合了古代谶緯祥瑞思想和道教符箓文化。其核心意義在于:
- 作為符瑞: 指神龜所負的天書或符命,是帝王受命于天、統治合法的神聖象征。
- 作為符箓: 指道教中與龜相關的秘文符圖,是道士溝通神靈、行使法力的憑證和工具。
引用來源:
- 《宋書·符瑞志上》(正史文獻)
- 《全唐文·高宗天皇大帝·告朔诏》(古籍文集)
- 《雲笈七籤》(道教類書)
網絡擴展解釋
“龜箓”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龜”指龜甲,“箓”指符命、圖箓(古代預示吉兇的文書)。合稱“龜箓”,又稱“龜錄”,指龜甲所載的祥瑞符命。
- 引申含義:古代常用于稱頌天降祥瑞或帝王受命于天的吉兆,帶有神話色彩。例如《河圖》《洛書》傳說中“神龜負書”的典故,被視為祥瑞之兆。
二、文獻用例
南朝梁陶弘景在《許長史舊館壇碑》中寫道:“式題龜錄,人天鑒知。”此處“龜錄”即龜箓,借龜甲符命彰顯天人感應的祥瑞,表達對先賢功德的贊頌。
三、相關概念補充
- 龜書:與龜箓含義相近,指龜甲上的圖文,多與占卜、祥瑞相關。
- 符箓文化:古代道教、谶緯學說中,符箓被視為溝通天人的媒介,龜箓可能與此類文化背景相關。
四、注意事項
該詞現代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化研究領域。由于當前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若需嚴謹學術引用,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道教大辭典》等專業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王朝把式辯女鬓顔材女樂操右券嗤戲怆思楮帛單處疊蘿花抖露枋榆煩愦豐昵負號浮陽感言功閥犷頑寡妻海島鴻迹踝骨彗勃昏翳護心欄翦戮頸飾矜嗟棘院巨掌馬靳蟒服慢慢悠悠男口内廚房齧齒甯觐牛皮船骈肩疊迹平平竊鐘掩耳颀峻讓品髯客入滅弱歲山猺射電天文學石片石器說義四義特兀怗辭投籤僞币微禹武溪深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