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楮帛的意思、楮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楮帛的解釋

舊俗祭祀時焚化的紙錢。《水浒傳》第一二○回:“ 濟州 奉敕,於 梁山泊 起造廟宇,但見……紙爐巧匠砌樓臺,四季焚燒楮帛。”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元旦》:“士民之家,新衣冠,肅珮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昧爽闔家團拜。”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堂子》:“祭日懸黃幡,繫采繩,綴五色繒百縷,楮帛二十有七,備陳香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楮帛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祭祀時焚燒用的紙錢或冥币,主要由楮樹皮制成的紙(即“楮紙”)仿照絲帛形态制作而成。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演變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楮帛”專指祭祀活動中焚化以敬鬼神、祖先的紙質祭品。《漢語大詞典》明确其“祭祀所用紙錢”之義,強調其材質(楮皮紙)與用途(仿帛焚燒)的雙重屬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

  2. 詞義構成

    • 楮:即構樹(學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其樹皮為傳統造紙原料。《說文解字》釋為“榖也”,段玉裁注:“楮皮可造紙”。
    • 帛:本指絲織品,引申為貴重衣料。“楮帛”一詞以“帛”喻指紙錢的形制與象征價值,體現“以紙代帛”的祭祀習俗。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代;《天工開物·殺青篇》,宋應星,明代。


二、文化背景與演變

  1. 曆史淵源

    焚燒楮帛的習俗始于魏晉南北朝,盛于唐宋。唐代《通典》載:“鑿紙為錢,類巫術之焚楮”,反映當時紙錢已廣泛替代玉帛等實物祭品。宋代《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汴京市民“以紙楮疊為元寶”祭祀的場景。

    來源:《通典·禮典》,杜佑,唐代;《東京夢華錄·中元節》,孟元老,宋代。

  2. 象征意義

    楮帛被視為人間與冥界的媒介,焚燒後化為“陰間貨币”。其材質取楮樹皮,因楮木在道教文化中被賦予通靈特性(如《雲笈七籤》稱楮木為“仙樹”),強化了祭祀的宗教意涵。

    來源:《雲笈七籤·洞玄部》,張君房,宋代。


三、現代釋義與延伸

在當代漢語中,“楮帛”仍保留其古義,但多用于文獻或學術語境。日常表達中常以“紙錢”“冥币”替代。需注意其與“錫箔”(塗錫箔的紙錢)、“刍靈”(草紮祭品)等祭祀用品的區别,核心差異在于材質與制作工藝。

來源:《中國風俗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辭源》(修訂本):

    “楮帛:祭祀所用紙錢。楮皮可制紙,故稱。”

  2. 《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

    “焚燒楮帛源于紙錢習俗,唐宋後成為漢族主流祭儀,象征對亡者的經濟供養。”

“楮帛”是承載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的重要物質符號,其釋義需結合造紙史、民俗學及宗教觀念綜合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楮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綜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祭祀用品
    根據、、等來源,楮帛主要指舊俗中祭祀時焚燒的紙錢。例如《水浒傳》提到“四季焚燒楮帛”,清代文獻中也有“焚楮帛”的記載,均與祭祀儀式相關。

  2. 字面引申義
    網頁提到,“楮”原指用桑樹皮制成的紙,“帛”為絲織品,二者合稱可代指古代文書或文物。但這一用法更偏向字面拆分,實際語境中較少單獨使用。


二、用法與示例


三、詞源與演變

“楮帛”最初可能源于古代以紙、布為媒介的祭祀傳統,後逐漸專指紙錢。其含義從具體物品(紙與布)到抽象文化符號(祭祀、文獻)的延伸,反映了漢語詞彙的演變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水浒傳》或清代民俗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擦臉挨門挨戶報童卑侮秉臬補納參知長籲短歎赪尾粗舉噉飯當壯擔幢倒序德法地産低音鬥餘斷頭話分钗破鏡負乘夫複何言覆考赙诔浮年購買力苟延殘息乖絕駭心罕發橫看嘩伍灰心短氣胡越即刻卷煙矩步絕世無雙俊識揩抹客家人拉包月阆阙落子館斂甲芒消夢熊之喜明理凝浄平格豈不起翦乞墅塞蔽石鲫樞機嗣君談慰龆穉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