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楮帛的意思、楮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楮帛的解釋

舊俗祭祀時焚化的紙錢。《水浒傳》第一二○回:“ 濟州 奉敕,於 梁山泊 起造廟宇,但見……紙爐巧匠砌樓臺,四季焚燒楮帛。”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元旦》:“士民之家,新衣冠,肅珮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昧爽闔家團拜。”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堂子》:“祭日懸黃幡,繫采繩,綴五色繒百縷,楮帛二十有七,備陳香鐙。”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楮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綜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祭祀用品
    根據、、等來源,楮帛主要指舊俗中祭祀時焚燒的紙錢。例如《水浒傳》提到“四季焚燒楮帛”,清代文獻中也有“焚楮帛”的記載,均與祭祀儀式相關。

  2. 字面引申義
    網頁提到,“楮”原指用桑樹皮制成的紙,“帛”為絲織品,二者合稱可代指古代文書或文物。但這一用法更偏向字面拆分,實際語境中較少單獨使用。


二、用法與示例


三、詞源與演變

“楮帛”最初可能源于古代以紙、布為媒介的祭祀傳統,後逐漸專指紙錢。其含義從具體物品(紙與布)到抽象文化符號(祭祀、文獻)的延伸,反映了漢語詞彙的演變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水浒傳》或清代民俗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楮帛》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楮帛(chǔ bó)是指古代紙張的一種常用名稱。"楮"指的是桑樹,"帛"則是指絲綢。所以"楮帛"二字意為用桑樹紙制成的紙張和由絲綢制成的紙張。 拆分部首和筆畫: 《楮帛》的拆分部首是:⺾(丨)和巾。其中,⺾(丨)代表的是豎,巾代表的是頭巾。整體來看,"楮帛"這個詞有兩個部首,共計六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楮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紙張生産工藝。在古代,紙張主要是由桑樹的皮和絲綢制成的。經過一系列工藝過程,桑樹皮或絲綢被加工成纖維狀,并制成紙張。通過這種方法,人們獲得了高質量的紙張,被稱為"楮帛"。 在繁體字中,"楮帛"分别寫作:櫧帛和襮裩。雖然寫法不同,但都指代同樣的意思,即桑樹紙和絲綢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楮帛"的元音使用了"丨"字作為标記。而"楮"字的舊詞形則是"幾"的變形,"帛"字的舊詞形則是"尺"的變形。這些舊詞形在古代的文獻和書法作品中經常被使用。 例句: 1. 他喜歡用楮帛寫字,使文字更加精美。 2. 這本書的紙質很好,仿佛是用楮帛制成的。 3. 他找到了一卷古代楮帛,上面記載了許多珍貴的曆史資料。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組詞:"楮畫"(用楮帛作為繪畫材料)、"楮籤"(用楮帛制作的籤紙) 近義詞:"絲帛"、"紙張" 反義詞:"竹簡"、"木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