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ath of monks or nuns] 佛教指僧侶死亡
佛教語。謂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指僧尼死去。《壇經·付囑品》:“ 法海 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明 宋濂 《金華安化院記》:“﹝ 嵩頭陀 ﹞創伽藍於 萊山 ,已而西入 金華 ,建 龍盤寺 以及今院,後入滅於 龍丘 。”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佛學時代》:“後祖受鉢,前祖隨即入滅。”
“入滅”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入滅”指僧尼或聖者死亡,特指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該詞源自梵語“parinirvāti”和巴利語“parinibba^ti”,意為“進入寂滅”。中文也譯作“入涅槃”“示寂”等。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佛教經典釋義、詞典解釋及文學用例,主要參考自搜狗百科、漢典等權威來源。
入滅(rù mi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入(rù)和滅(miè)。入字的部首是人字旁,滅字的部首是火字旁。
入字的筆畫數為2,滅字的筆畫數為11。由此可知,入滅總共有13個筆畫。
入滅這個詞源于佛教,意為“進入涅槃”。在佛教中,滅即是将煩惱和欲望等各種心念消滅,最終得以解脫。入滅也用來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完全被摧毀、消亡或壽終正寝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入滅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入滅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入滅”。滅字是由三個部首組成:無心旁、手字旁和火字旁。
以下是一些使用入滅的例句:
1. 在修行中,我們要努力使自己入滅。
2. 戰争導緻了許多無辜生命的入滅。
組詞:入世、滅頂、入夜、滅亡。
近義詞:覆滅、消亡、毀滅。
反義詞:生存、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