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怗辭的意思、怗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怗辭的解釋

伏罪狀詞。《宋書·禮志二》:“既被催攝二三日,甫輸怗辭。雖理屈事窮,猶聞義恥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怗辭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怗”和“辭”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二者本義及古籍用例分析:

一、單字釋義

  1. 怗(tiē)

    本義為“平定、安甯”,引申為“順從、服帖”。《說文解字》釋“怗”為“服也”,《廣雅·釋诂》注“怗,靜也”。如《禮記·樂記》載“柔氣不惕,則怗懘之音作”,指樂聲平和安定。

  2. 辭(cí)

    指“言辭、文辭”,亦含“推辭、告别” 等義。《說文解字》稱“辭,訟也”,後泛指語言表達形式。

二、複合詞“怗辭”的涵義

“怗辭”在古籍中多表示“平和順從的言語” 或“使人心安的文辭”,強調言辭的安撫、調和作用。例如:

三、權威典籍用例

《禮記·樂記》原文: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柔氣不惕,則怗懘之音作。”

此處“怗懘”(“懘”通“辭”)指平和舒緩的音樂,引申為通過藝術或言辭實現社會和諧,印證“怗辭”蘊含的安定、教化意義。

四、現代釋義總結

“怗辭”屬文言遺存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其核心義可歸納為:

以溫和順從的言辭平息紛争、安撫人心,體現語言的社會調和功能,常見于先秦兩漢文獻對禮樂教化的論述中。


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禮記·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本)
  3.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怗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2.詞源解析

3.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怗”的其他用法(如“怗息”“怗馬”),可參考漢語字典或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背立不稽不宜才雄潺沄朾螘齒痕春端帖春明大腿點頭之交反擾風幔風字硯服務态度福音诰勅刮垢磨光寒暍橫磨劍活頁假根見實禁察久等即用赍運琅華吝簡馬戶冊慢聲慢氣扪涉面布冥壽牧豬奴納揆般辟樸重鋪蓋卷兒諐儀權責融結睿後舌端月旦申嚴蛇欲吞象獸盾順風駛船書衣跳台僞飾位序五乘武漢會戰五爵無諸台閑的小天使遐緒惜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