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虛僞、詭詐手段逃避應負擔的賦稅,謂之“詭漏”。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唐代宗五》:“ 第五琦 、 元載 之箕斂愈酷,疲民之詭漏愈滋,官胥之欺誣愈劇,此二百九十餘萬者,猶弗能盡隱而聊以塞上之搜求者也。”
“詭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清代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唐代宗五》中提到:“第五琦、元載之箕斂愈酷,疲民之詭漏愈滋。”
“詭漏”多用于曆史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不常用,但可借以理解古代社會經濟問題。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讀通鑒論》等原典。
詭漏(guǐ lòu)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詭”和“漏”兩個字。其中,“詭”字的拆分部首是讠言字旁和鬼字邊,并且它共有9個筆畫;“漏”字的拆分部首是氵水字旁和屚字邊,并且它共有13個筆畫。
“詭漏”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是一個形容詞詞語,用來形容某事物或現象具有詭異和隱秘的特性。它指的是說話或者行動産生偏差,暗中傳出。比喻艱難漏洩,不易察覺的事情。
在繁體字中,“詭漏”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似,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無法确定“詭漏”這個詞的具體古字寫法。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古代文字的形态和部首可能變化,而沒有确切的記錄可以參考。
以下是幾個使用“詭漏”這個詞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詭漏”相關的詞語: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對于“詭漏”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