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蛉的意思、白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蛉的解釋

俗稱“白蛉子”。昆蟲綱,雙翅目,白蛉科。體形似蚊,但較小。黃白色或淺灰色。表面有許多長毛。雄蟲吸食植物液汁;雌蟲吸人、畜血液,傳播黑熱病、白蛉熱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蛉(bái líng),漢語詞典中通常指一類小型吸血昆蟲,屬于雙翅目(Diptera)、毛蠓科(Psychodidae)、白蛉亞科(Phlebotominae)的昆蟲。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擴展信息:


一、基本釋義

白蛉體形微小,體長約1.5-4毫米,呈灰黃色或淺褐色,全身密布細毛。其典型特征包括: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白蛉”的生物學定義。


二、生物學特征與分類

白蛉屬于完全變态昆蟲,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

  1. 幼蟲期:孳生于富含有機質的潮濕土壤、洞穴或牆縫中;
  2. 成蟲期:壽命約2-3周,飛行能力弱(活動範圍通常小于200米);
  3. 醫學重要性:部分種類是黑熱病(内髒利什曼病) 的主要傳播媒介,通過叮咬攜帶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關于白蛉生活史及生态習性的記載。


三、醫學危害與防治

白蛉傳播的疾病以黑熱病 最為嚴重,其病原體為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donovani)。感染後可引起長期發熱、肝脾腫大、貧血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緻死率較高。防治措施包括: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媒介生物控制指南及《醫學昆蟲學》(科學出版社)。


四、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動物志·昆蟲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主編)

    詳細分類及形态描述:見"雙翅目:毛蠓科"章節。

  2.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

    白蛉傳播疾病防控技術方案:https://www.chinacdc.cn/ (檢索路徑:媒介生物控制>白蛉防治)

  3. 《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相關研究論文:如《中國白蛉區系與利什曼病流行關系分析》(DOI:10.3969/j.issn.1000-7423.2020.04.001)


五、擴展知識

白蛉的命名源于其體色淺淡與飛行姿态(“蛉”泛指小型飛蟲)。古籍《本草綱目》中已有類似吸血昆蟲的記載(稱“沙虱”),但現代分類學直至19世紀才由歐洲昆蟲學家确立。

來源:《中華本草》及昆蟲學史研究文獻(ISBN 978-7-03-040147-3)。

網絡擴展解釋

白蛉是一種小型吸血昆蟲,屬于雙翅目白蛉科,具有重要的醫學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分類與形态特征

2.生活習性

3.醫學危害

4.分布與防治

擴展說明

白蛉在熱帶地區危害尤為顯著,其傳播的利什曼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點防控的寄生蟲病之一。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防治方法或疾病症狀,可參考權威醫學資料或公共衛生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

阿權膴仕本願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燕摽賣别無長物并耦逼爍才傑大解電旗調役禘樂杜漸防微厄日發标方面軍廢務豐将撫扪拂綴功牌慣便寒冽黑金淮南小山潢海火烈煎餅绛服檢看缣素饑凍馂餘開明獸考妣良辰媚景理庶洛水美懋蒙懂夢枕面喻民居腦瓜内部栖憩人去樓空賽車水火之中水平線水月燈說憙松話歎咤塗道退責婉惬五袴歌霧幄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