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乾脯的意思、乾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乾脯的解釋

即肉幹。《詩·大雅·凫鹥》“爾殽伊脯” 唐 孔穎達 疏:“事尊不敢以褻美之味,直以所泲之酒及乾脯而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乾脯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經脫水晾曬制成的幹肉。以下從詞源、古籍記載及現代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詞義溯源與字形解析

  1. “乾”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乾”為“上出也”,本義與“濕”相對,指物體失去水分後的幹燥狀态。在食物加工語境中,“乾”特指通過日曬、風幹等方式去除水分以利保存。

  2. “脯”的專指

    “脯”在先秦典籍中已指代肉制品。《周禮·天官·膳夫》載“膳用六牲,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其中“脯”為“八珍”之外的常見肉食。東漢鄭玄注《周禮》明确“脯”為“析幹肉”,即切割後晾幹的肉條。


二、古籍中的“乾脯”用例

  1. 作為便攜軍糧

    《齊民要術·作脯法》詳細記載加工工藝:“牛羊鹿肉皆可作脯,切作條子後以鹽、花椒腌漬,再懸通風處陰幹”。這種幹肉因耐儲存、便攜帶,常見于古代行軍糧草,如《墨子·備城門》提及守城需儲備“乾脯”以應戰事。

  2. 禮儀與祭祀用途

    《禮記·内則》将“脯”列為貴族宴飲的常規食品,而“乾脯”因質地堅硬,需“捶之而施姜桂”後食用(捶打軟化并調味)。在祭祀中,《儀禮·士虞禮》規定“乾脯”可作為“笾食”(盛于竹器的祭品)供奉祖先。


三、現代詞典釋義與演變

  1. 權威辭書定義

    《漢語大詞典》釋“乾脯”為“幹肉”,強調其脫水加工特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延續此解,并标注“脯”在此詞中讀作fǔ,區别于水果蜜餞義的“果脯”(讀fǔ)。

  2. 詞義範圍縮小

    現代漢語中“乾脯”的使用頻率降低,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方言(如晉語區仍保留“幹肉脯”說法)。其概念已被“肉幹”“臘肉”等替代,但古語詞源仍體現中國傳統的肉食加工智慧。


四、文化關聯與工藝傳承

“乾脯”代表中國古代“幹制防腐”的食品保存技術,與“臘”“脩”等古法肉制品工藝并稱。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五味脯”“甜脆脯”等技法,與今日中式臘味制作一脈相承,成為飲食文化的重要遺産。

網絡擴展解釋

“乾脯”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解釋

發音與詞源

用法與延伸

  1. 本義:指肉類經幹燥處理後的食物,如兔脯、鹿脯等。
  2. 引申義:在成語中可比喻事物缺乏活力或生氣(此用法較少見)。

權威性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引申用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詩經》相關注解或古代飲食文化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順千隨冰條補拟補陀漕水陳宮鏡穿紅着緑賜戟毳簾麤澁蹙折麤食打簇當家人,惡水缸單間點取調人底處法力無邊芬葩佛草怪樣佹得佹失歸來貴王賤霸海容哼哈喉擦音活寃孽計程車金芙蓉近聞酒鋪倔強儁俗領裌六符龍華飯旅差費毛鴉頭敏博蓦地裡逆亂配隸虔潔鵲弓去火山囚畲客什伯識乘除十方界率真述聖思忖同居違令象輿消渺小傳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