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虚伪、诡诈手段逃避应负担的赋税,谓之“诡漏”。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唐代宗五》:“ 第五琦 、 元载 之箕敛愈酷,疲民之诡漏愈滋,官胥之欺诬愈剧,此二百九十餘万者,犹弗能尽隐而聊以塞上之搜求者也。”
“诡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清代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唐代宗五》中提到:“第五琦、元载之箕敛愈酷,疲民之诡漏愈滋。”
“诡漏”多用于历史或学术讨论中,现代汉语已不常用,但可借以理解古代社会经济问题。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读通鉴论》等原典。
诡漏(guǐ lòu)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了“诡”和“漏”两个字。其中,“诡”字的拆分部首是讠言字旁和鬼字边,并且它共有9个笔画;“漏”字的拆分部首是氵水字旁和屚字边,并且它共有13个笔画。
“诡漏”一词源自于古代汉语,是一个形容词词语,用来形容某事物或现象具有诡异和隐秘的特性。它指的是说话或者行动产生偏差,暗中传出。比喻艰难漏泄,不易察觉的事情。
在繁体字中,“诡漏”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似,只是字形稍有差异。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无法确定“诡漏”这个词的具体古字写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字的形态和部首可能变化,而没有确切的记录可以参考。
以下是几个使用“诡漏”这个词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诡漏”相关的词语: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对于“诡漏”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