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屍谏的意思、屍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屍谏的解釋

[death remonstration] 臣子以死來規勸君主

凜然古人屍谏之風

詳細解釋

同“ 屍諫 ”。《孔子家語·困誓》:“未有若 史魚 死而屍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謂直乎!”《舊唐書·封常清傳》:“仰天飲鴆,向日封草,即為屍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


陳屍以谏。後泛指以死谏君。《韓詩外傳》卷七:“ 衞 大夫 史魚 病且死,謂其子曰:‘我數言 蘧伯玉 之賢而不能進, 彌子瑕 不肖而不能退。為人臣生不能進賢而退不肖,死不當治喪正堂,殯我於室足矣。’ 衞 君問其故,子以父言聞,君造然召 蘧伯玉 而貴之,而退 彌子瑕 ,從殯於正堂,成禮而後去。生以身諫,死以屍諫,可謂直矣。” 宋 文天祥 《瑞州三賢堂記》:“ 楊公 當權奸用事,屢召不起,報國丹心,竟以憂死,凜然古人屍諫之風。”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公退,草疏置之懷,閉閣自縊,冀以屍諫廻天聽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屍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特殊谏诤形式,指臣子以自盡或預備自盡的方式向君主進谏。該詞由"屍"(軀體)與"谏"(規勸)構成複合詞,字面含義為"以身體為谏言",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下》記載的衛大夫史魚"生以身谏,死以屍谏"典故。

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釋義,屍谏特指"臣下以死谏君",其核心在于通過極端方式喚起君主警醒。《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進一步說明,這種行為常見于"君主昏庸、國事危急"之際,是儒家"文死谏"精神的極端體現。典型史例包括比幹剖心谏纣王、屈原投江谏楚王等,這類行為被《春秋公羊傳》視為"極谏"的最高形式。

從構詞法分析,"屍"在此作狀語成分,修飾動詞"谏",構成狀中結構短語,這種構詞方式常見于古漢語軍事政治術語,如"車戰""火攻"等。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此類構詞法強化了行為方式的具象性。

在當代語境中,屍谏已演變為曆史概念,但其承載的"以死明志"文化意象仍存在于成語典故中。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封建等級制度下的特殊政治現象,現代政治倫理主張通過合法途徑表達政見。

網絡擴展解釋

“屍谏”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基本定義

“屍谏”指臣子以死亡的方式向君主進谏,強調用極端行為表達忠告或勸誡。字面由“屍”(屍體)和“谏”(勸告)組成,比喻以生命為代價留下警示。

2.出處與典故

典故源自《韓詩外傳·卷七》和《孔子家語·困誓》:衛國大夫史魚臨終前囑咐兒子,自己死後将屍體置于窗下而非正堂,以此勸谏君主重用賢臣蘧伯玉、罷黜佞臣彌子瑕。君主得知後深受觸動,采納其谏言。

3.用法與例句

4.近義詞

“死谏”是“屍谏”的同義詞,兩者均指以生命為代價進谏,但“屍谏”更強調死後陳屍以達目的的特殊形式。

總結

“屍谏”不僅是一種曆史現象,更被賦予忠烈精神的文化象征。其核心是通過犧牲生命喚起君主或當權者的反思,常見于中國古代政治語境。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韓詩外傳》及《舊唐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炜不絶若線錯折打耳喑大海撈針待制大手雕華雕鵬砥身砺行鍛湅對口頓自發蹤鳳楹鳳躍觏晤廣舌慣曆古田會議寒喧橫汾什回拜谫愚解放初警慧進官緊緊襟襼赆資隽美铿訇空喊狂叫闊佬磊砢梁園雖好,不是久住之鄉履仁煤渣密山泡泡紗破傷風齊備親類肉囊囊紗廚生機勃勃沈種世準樞相司衡松雪筍業甛醹填陷佻勇外寝溫飽嗛嗛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