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詩的意思、歌詩的詳細解釋
歌詩的解釋
(1).詠唱詩篇。《左傳·襄公十六年》:“ 晉侯 與諸侯宴于 溫 ,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 杜預 注:“歌古詩,當使各從義類。”《墨子·公孟》:“君與父母、妻、後子死,三年喪服……歌詩三百,舞詩三百。” 孫诒讓 間诂:“《周禮·小師》注雲:歌,依詠詩也。”
(2).配有樂譜可以歌唱的樂府詩。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 漢 世所謂歌詩者,有聲音曲折,可以弦歌,如《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周謡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是也。故《三侯》、《天馬》諸篇, 太史公 悉稱詩。蓋《樂府》外無稱歌詩者。” 朱自清 《中國歌謠》三:“這些歌詩決不是徒歌,一因其中有‘曲折’(即樂譜),二因它們都在《樂府》。”
(3).泛指詩歌。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 明帝 為太子,樂人作歌詩四章,以贊太子之德。” 前蜀 韋莊 《乞彩箋歌》:“我有歌詩一千首,磨礱山嶽羅星鬥。” 宋 範仲淹 《即席呈太傅相公》詩:“ 白傅 歌詩傳海外, 晉公 桃李滿人間。” 清 莫友芝 《<巢經巢詩抄>序》:“論吾子平生著述,經訓第一,文筆第二,歌詩第三。”
詞語分解
- 歌的解釋 歌 ē 唱:歌唱。歌詠。歌頌。歌壇。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能唱的文詞:唱歌。歌譜。歌詞。歌訣。民歌。詩歌。歌行(妌 )(舊詩的一種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詩言志,歌詠言。 筆畫數:; 部首
- 詩的解釋 詩 (詩) ī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 * 感:詩歌。詩話(a.評論詩人、詩歌、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作;b.古代說唱藝術的一種)。詩集。詩劇。詩篇。詩人。詩章。詩史
網絡擴展解釋
“歌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詠唱詩篇
指以吟唱或朗誦的方式表達詩歌内容。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六年》記載的“歌詩必類”,意為吟唱古詩需符合其義類。例如春秋時期,諸侯宴會中常通過歌詩傳遞禮儀與思想。
2.可歌唱的樂府詩
特指配有樂譜、可演唱的樂府詩。樂府詩是漢代設立的官方音樂機構采集的民歌或文人創作詩,部分作品被譜曲傳唱,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這類詩歌兼具文學性與音樂性。
3.泛指詩歌
廣義上可代指所有詩歌體裁。例如晉代崔豹《古今注》提到“樂人作歌詩四章”,宋代範仲淹詩句“白傅歌詩傳海外”,均以“歌詩”指代詩歌作品。這一用法在曆代文獻中較為常見。
補充說明
- 曆史演變:早期“歌詩”強調吟唱功能,後逐漸擴展為詩歌總稱,反映了詩歌從音樂性向文學性的過渡。
- 現代用例:當代文學中偶見該詞,如“歌詩三百歌盡了悲歡”,多用于營造古典意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古今注》等古籍,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歌詩》這個詞在中文中有着美妙的意義。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歌」,意味着用歌聲表達情感和思想;第二個部分是「詩」,指的是以文學形式表達出來的美感和哲理。這兩個字都是由多個筆畫構成的,「歌」字由「曰」和「可」組成,「曰」字的筆畫數為4,「可」字的筆畫數為5;「詩」字由「言」和「寺」組成,「言」字的筆畫數為7,「寺」字的筆畫數為6。
關于這個詞的來源,它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秦朝時期。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歌」字和「詩」字的形狀稍有不同。例如,「歌」字的字形是「ㄍ」,而「詩」字的字形是「ㄕ」。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的形态。
在繁體字中,「歌」字和「詩」字的形态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關于「歌詩」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他用動人的歌聲和深情的詩句赢得了觀衆的掌聲。
2. 這首歌詩是我對你深深的思念之情的表達。
3. 他的歌詩中流露出了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和對人生的獨特見解。
組詞中可以考慮使用「歌唱」、「詩人」等詞語,它們與「歌詩」有着密切的關聯。
近義詞可以考慮使用「歌曲」、「詩歌」等詞語,它們都與表達音樂和美感有關。
反義詞可以考慮使用「悶聲不響」、「默寫」等詞語,它們與不表達音樂和美感有關。
這是關于「歌詩」這個詞的簡短解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