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信的意思、國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信的解釋

(1).國家的威信。《後漢書·寇恂傳》:“今天下初定,國信未宣。” 宋 葉適 《忠翊郎緻仕蔡君墓志銘》:“使命事關國信,有不如意,國北門可復入耶?”

(2).兩國通使作為憑證的文書符節。 唐 張籍 《送金少卿副使歸新羅》詩:“過海便應将國信,到鄉猶自著朝衣。”《宣和遺事》前集:“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3).“ 國信使 ”的省稱。《宋史·外國傳三·高麗》:“ 政和 中,升其使為國信,禮在 夏國 上。”

(4).指國家間贈送的禮品。《舊唐書·敬宗紀》:“命品官 田務豐 領國信十二車,賜 迴紇可汗 及 太和公主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信”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進行解釋:


一、古代漢語中的核心含義

1. 國家的威信與誠信

指國家在邦交或治理中體現的信用與尊嚴。古代典籍強調“國信”是立國之本,關乎外交公信力與統治合法性。

典籍例證:

《孟子·盡心下》載:“有國信者,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

《周禮·秋官》提及“掌邦國之信”,指專職官員維護國家對外信義。

2. 外交憑證的專稱

特指古代使節持有的國家印信或文書,作為身份與使命的官方證明。

例證:

《宋史·職官志》記載,宋朝設“國信所”掌管遼、金使節往來文書,其長官稱“國信使”。


二、現代漢語的延伸用法

1. 國家信譽的象征

用于指代國家層面的信用體系,如“國信保障”“國信背書”,強調國家公權力的擔保屬性。

例證: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國債”被稱為“國信債券”,體現國家信用背書。

2. 專有名詞中的使用

常見于機構名稱,如“國信證券”“國信集團”,取“國家信用”之義,彰顯權威性與可靠性。

注:此為現代引申用法,非詞典本義。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國信”條目釋為:

  1. 國家的威信。
  2. 兩國通使作為憑證的文書符節。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作為“使節憑證”的用法,引《新唐書·百官志》載:“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授其國信。”


四、學術研究中的定位

據語言學家王力《古漢語字典》分析,“國信”屬複合詞,其中“國”表主體,“信”為核心義素,整體凸顯“國家層面的信用實體化”。此釋義被《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采納,列為曆史詞條。


結論:“國信”的本義聚焦于國家信用與外交憑證,現代用法則延伸至國家信譽象征及機構命名。其語義演變反映了從政治實體信物到抽象信用價值的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國信”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國家的威信
    指國家在外交或治理中體現的權威性。例如《後漢書·寇恂傳》提到:“今天下初定,國信未宣。”

  2. 兩國通使的憑證文書或符節
    古代國家間派遣使者時用作身份證明的官方文件。如唐代張籍《送金少卿副使歸新羅》詩雲:“過海便應将國信,到鄉猶自著朝衣。”

  3. “國信使”的省稱
    指宋代及以後負責外交事務的特定官職。《宋史·外國傳三·高麗》記載:“政和中,升其使為國信。”

  4. 國家間互贈的禮品
    特指外交場合中象征友好關系的贈禮,例如《宣和遺事》中提及“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二、例句與文獻引用


三、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國信”偶爾用于代指國家級機構的公信力或涉外事務,例如“國信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簡稱。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考據,可參考《後漢書》《宋史》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辭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磕綽班品北宋邊色波蕩摻撾成衰抽分吹捧竄命當魱丹蛇道齋得代凡才肥漢附火幹勁工婁寒飙吼咤換朝家藏戶有降宣奸徒簡子交下劫剽兢持金刹赍獻寄資可耕地客氣令人切齒懔懔呂真人門畫雞兒腼顔人世密锵锵謀量乃若牛券歐虞篷底千絲萬縷巧倕奇利窮達少隽深圖遠筭書呆調整帖妥文宗學府渥耀五等縣鄙息交信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