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ve;surge] 水波搖蕩。比喻動蕩、不穩定
亦作“ 波盪 ”。1.水波搖蕩;蕩漾。 漢 張衡 《西京賦》:“ 河 渭 為之波盪, 吳嶽 為之陁堵。”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二章:“這悠揚的歌聲在早晨清爽的空氣裡波蕩,分外中聽。”
(2).動蕩,不安定。《後漢書·公孫述傳》:“方今四海波蕩,匹夫橫議,将軍割劇千裡,地什 湯 武 ,若奮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業成矣。”
(3).鼓動;影響。亦指受鼓動;受影響。《資治通鑒·晉穆帝升平五年》:“ 王 何 蔑棄典文,幽沉仁義,遊辭浮説,波蕩後生,使搢紳之徒翻然改轍,以至禮壞樂崩,中原傾覆,遺風餘俗,至今為患。”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二:“次韻實作者之大病也。詩道至 宋 人已自衰弊,而又專以此相尚,才識如 東坡 ,亦不免波蕩而從之。” 方東樹 《答葉溥求論古文書》:“僕聞人之為學,每視乎一時之所趨,風氣波蕩,羣然相和。”
(4).奔競,追逐名利。《晉書·劉弘傳》:“頃者多難,淳樸彌凋,臣輒以徵士 伍朝 補 零陵 太守,庶以懲波蕩之弊,養退讓之操。”
(5).流離遷徙。《太平廣記》卷三五九引 晉 幹寶 《搜神記·張聘》:“百姓波蕩,從亂如歸。” 唐 高適 《東征賦》:“過 盱眙 之邑屋,傷 義帝 之波蕩。”
見“ 波蕩 ”。
“波蕩”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1. 本義:水波搖蕩或蕩漾
指水面因外力産生的起伏波動。例如杜鵬程《保衛延安》中“歌聲在空氣裡波蕩”,即用此意。
2. 引申為局勢動蕩、不安定
常用于描述社會或政治環境的不穩定狀态。如《後漢書》中“四海波蕩”即指天下局勢動蕩。
3. 表示鼓動或受影響
指思想、行為受外界影響而産生波動。例如《資治通鑒》提到“波蕩後生”,指鼓動年輕人改變原有觀念。
4. 暗含追逐名利之意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奔競”,即因利益驅使而行動。如提到“奔競,追逐名利”。
5. 其他延伸用法
少數語境中可指“流離遷徙”(如、4),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總結特點
該詞從具體的水波意象出發,逐漸抽象化,涵蓋自然現象、社會狀态及心理活動等多層含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方向。
《波蕩》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波浪起伏、波動激蕩的狀态。它形象地描述了水面上波浪翻騰、起伏不定的樣子,也可以用來比喻事物的動蕩不安、變化不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波蕩》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艹。其中,水是左邊的部首,艹是右邊的部首。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它的筆畫數為11畫。
來源:《波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根據史書記載,波浪形狀最早由楚國的人發明。在秦漢時代,波浪的形狀逐漸成為了一個字詞的組成部分,用來描述水面的騷動。後來,人們将其引申為事物的不穩定、動蕩狀态。
繁體:《波蕩》的繁體字為「波蕩」。在繁體字中,字形稍微有所變化,但基本意思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波浪起初的寫法是「亻礻豕」。後來,隨着漢字的發展,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例句:1. 大海上的波蕩使船隻起伏不定。
2. 國家經曆了經濟波蕩,但最終恢複了穩定。
3. 他的情緒一直波蕩不定。
與《波蕩》相關的詞語有:
1. 波濤:指海洋中翻騰的波浪。
2. 蕩漾:指水面上波浪的起伏擴散形态。
3. 波動:指事物發生的變化和波動。
4. 起伏:指事物的起落變化。
5. 變化:指事物的發展、轉變和變動。
《波蕩》的近義詞包括:
1. 波動
2. 卷簾
3. 激蕩
4. 起伏
5. 蕩漾
《波蕩》的反義詞包括:
1. 平靜
2. 穩定
3. 靜止
4. 安定
5. 平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