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資的意思、寄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資的解釋

宋 代近臣預友俸祿的一種名目。 宋 司馬光 《王中正第一劄子》:“近歲以來,左右之臣既戀權勢,又貪祿位,遂求闇理資序,豫支俸給,名曰寄資,以欺誑外人,此豈祖宗之意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資在漢語中屬于較專業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釋義參考自權威漢語工具書《漢語大詞典》及相關語言學資料:

  1. 委托保管財物

    指将錢財、貴重物品等托付給他人或機構代為保管的行為。古代常見于委托錢莊、當鋪或可信賴的親友保管資産,強調財物所有權與保管責任的分離。例如:“商賈遠行,常寄資于相熟錢肆。”

  2. 寄存的財物本身

    引申指被委托保管的金錢或物資。此時“寄資”作為名詞,強調物品的寄存屬性。如文獻中“查沒贓物中含寄資若幹”,即指被查扣的財物中包含他人寄存的部分。

  3. 寄名錢(宗教民俗範疇)

    特指舊時民間為子女祈福,将孩子名義上寄養于寺廟或道觀時繳納的費用,又稱“寄名金”。此習俗旨在借宗教庇佑孩童平安,見于《中國民俗文化研究》等著作。例如:“生子體弱,家人納寄資于佛寺,求方丈賜法名。”


使用場景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曆史文獻、古典小說或特定民俗研究領域。日常交流中一般用“寄存費”“托管資金”等替代,但在學術及考據場景中仍需保留原詞表述以符合語境。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寄資”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義區分:

一、宋代官員俸祿制度(主流解釋) 指宋代近臣通過特殊途徑預先支取俸祿的制度。該現象源于官員既想保留權力地位,又希望提前獲取俸祿,通過暗箱操作調整資曆等級來實現。司馬光在《王中正第一劄子》中批評此行為違背祖制,認為屬于欺瞞行為。

二、現代語義延伸(較少使用) 個别資料中引申為「寄托希望」的抽象含義,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與「寄」字的現代常用義混淆有關。

字義溯源:

建議在曆史文獻中使用第一種釋義,現代語境需謹慎辨别具體含義。更多制度細節可參考《宋史·職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廢鹹舉邦客抱補倍足綱邊漕蔔食側殺茶禮蝩蟲代德等侪地藏節丢撘東西玉覆看負學告譴共韻鈎治龜奴郭舟和風細雨侯門深似海擐餅黃耆火然泉達建安骨戛然激辯接連不斷金角擊球激賞客曹聯竿淪殁淪雜沒做道理處迷斷鳥獸盤足陫側陪鼎拚捐衢腳僧堂身範甚麽審責水步說口隨踵瓦努阿圖問道于盲溫柔敦厚無似五眼像貌小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