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近臣預友俸祿的一種名目。 宋 司馬光 《王中正第一劄子》:“近歲以來,左右之臣既戀權勢,又貪祿位,遂求闇理資序,豫支俸給,名曰寄資,以欺誑外人,此豈祖宗之意邪?”
“寄資”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義區分:
一、宋代官員俸祿制度(主流解釋) 指宋代近臣通過特殊途徑預先支取俸祿的制度。該現象源于官員既想保留權力地位,又希望提前獲取俸祿,通過暗箱操作調整資曆等級來實現。司馬光在《王中正第一劄子》中批評此行為違背祖制,認為屬于欺瞞行為。
二、現代語義延伸(較少使用) 個别資料中引申為「寄托希望」的抽象含義,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與「寄」字的現代常用義混淆有關。
字義溯源:
建議在曆史文獻中使用第一種釋義,現代語境需謹慎辨别具體含義。更多制度細節可參考《宋史·職官志》等史料。
寄資(jì zī)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解釋。
寄(jì)的部首為宀,總共8個筆畫;資(zī)的部首為貝,總共13個筆畫。
寄資這個詞是由寄和資兩個字組成的。寄,本義是指通過郵遞等方式将書信、物品送給他人;資,本義是指財産、財富。合在一起,寄資的意思是通過傳遞、轉交來交付財産或財富。
在繁體字中,寄資的寫法是寄資。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寄字的上方會額外加上「夊」部,寫作「遣」。而資字的上方會額外加上「自」部,寫作「資」。
他将家中珍貴的藝術品寄資給博物館,以供展覽。
她把遺産寄資給一個慈善機構,用于幫助貧困兒童。
寄望、寄情、資助、資訊、資格、資産
支付、轉交、提供、送交
索取、收回、收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