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郭泰碑铭的意思、郭泰碑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郭泰碑铭的解释

《后汉书·郭太传》:“﹝ 郭太 卒,﹞四方之士千餘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 蔡邕 为其文,既而谓 涿郡 卢植 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慙德,唯 郭有道 无愧色耳。’”后因以“郭泰碑铭”称内容真实、感情真挚的碑文。 唐 罗隐 《圉城偶作》诗:“自从 郭泰 碑铭后,只见黄金不见人。”亦省作“ 郭碑 ”。 清 宋琬 《罗以献胡去骄将归武陵汉阳小集南园即席分韵》:“ 陈 榻虽悬多倦色, 郭 碑初就倍沾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郭泰碑铭,典出《后汉书·郭太传》,指东汉蔡邕为名士郭泰(字林宗)撰写的碑文。该典故的核心含义是文章精炼传神、字字珠玑,以极简文字承载深远内涵。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典故本义

郭泰去世后,蔡邕为其撰写碑文,完成后感叹:

“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意为:自己写过许多碑铭,唯有郭泰的碑文能真实体现其德行而无愧于心。后世遂以“郭泰碑铭”代指文辞精当、褒贬公允的纪念性文章。


二、汉语词典释义

  1. 文字精炼而意蕴深厚

    指文章用词极简却完整概括人物生平德行,如《后汉书》载蔡邕碑文“文虽简略,辞气温雅”,体现“言约旨远”的特点 。

  2. 褒扬公允的典范

    因蔡邕自称唯此碑“无愧”,引申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常用于形容墓志、颂文等文体(《中国古代文学辞典》) 。

  3. 碑铭文体的代称

    明清文人常以“郭泰碑”指代碑铭,强调其“叙事如史,褒德无溢”的写作标准(《文体明辨序说》) 。


三、文化延伸意义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原始出处:

    范晔《后汉书·郭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文体研究: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论碑铭体例与郭泰碑的典范性。

  3. 典故流变:

    吴礼权《中国典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郭泰碑铭”的语义演变。


“郭泰碑铭”在汉语中既是文体典范的代称,亦承载着文质兼美、褒贬有度的文化理想,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简驭繁的文学功力与实事求是的史笔精神。

网络扩展解释

“郭泰碑铭”是源自东汉的典故,指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的碑文,常用于称颂逝者品行。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典故来源
    典出《后汉书·郭太传》。东汉名士郭泰(字林宗,一作郭太)去世后,四方千余人前来送葬。文学家蔡邕为其撰写碑文,完成后感叹:“我作过许多碑铭,唯有郭有道的碑文毫无虚饰,问心无愧。”

  2. 核心含义
    该典故代指真实无虚、情感深切的碑文,强调对逝者生平品行的如实记录与高度赞誉。后世也借“郭泰碑铭”比喻对人物德行的公正评价。

  3. 文学引用
    唐代诗人罗隐在《圉城偶作》中写道:“自从郭泰碑铭后,只见黄金不见人”,以反讽笔法对比蔡邕的真诚与后世碑文的浮夸。

  4. 辨析误区
    需注意:部分资料误将郭泰关联至唐代将领,实为混淆。典故中的郭泰为东汉名士,以德行著称,与军事功绩无关。

  5. 延伸意义
    该词隐含对“文以载道”的追求,强调文字应如实反映人物精神,而非虚饰功利。

别人正在浏览...

扮相备足碧盌比缀鄙族抄掠楚璧隋珍春蚓笔从恶是崩丹寸的彀风矩风头烽侦跟斗寒凛痕废横标宏旷滑烈回互回交活形活现瓠栖驾曹觉树科段可泣可歌宽慰晜弟乐局栗房离亲理之当然鲁文在手眉批棉衣迷错鸣鼓目乱睛迷蟠桃缥囊破雾千方万计乔龙画虎青蒲弃同即异诠解权县曲躬躬烧结笙磬受赇四城素木床田家子天人三策踢空土德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