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omers are welcome; all's fish that comes to this net; keep open doors; refuse nobody's offer] 凡是來的一律不予拒絕
往者不追,來者不拒。——《孟子·盡心下》
凡是來的都不拒絕。語出《孟子·盡心下》:“往者不追,來者不拒。”《東周列國志》第八七回:“弟子就學者不知多少,先生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亦作“ 來者勿拒 ”。《公羊傳·隱公二年》“公會 戎 于 潛 ” 漢 何休 注:“來者勿拒,去者勿追。”
“來者不拒”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對前來的人或送來的物品一律不拒絕,無論對方身份或目的如何。該詞強調“不加選擇地接納”,常見于形容待人接物時極度寬容或缺乏原則的态度。
最早出自《孟子·盡心下》:“往者不追,來者不拒。”原指孟子對求學者持開放态度,後逐漸演變為中性或略帶貶義的用法。
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褒貶。例如在教育場景中體現開放,在利益往來中則可能暗示貪腐。實際使用時應避免歧義。
《來者不拒》是一個成語,它意味着不管來的人或事物如何,都會被接受或歡迎。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者不拒》的三個字分别是“來”,“者”,“不”,“拒”。
“來”字的部首是“⺢”,總計5畫。
“者”字的部首是“⺩”,總計8畫。
“不”字的部首是“一”,總計4畫。
“拒”字的部首是“扌”,總計8畫。
來源:
《來者不拒》最早出現在古代《荀子·勸學篇》:“故不敢志,不敢念,時使然,若敗鼓之欲踵人也。故曰:來者不拒,兼人之志氣。孔子曰: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句話意味着要有開放的心态,不要拒絕别人的歡迎或幫助。
繁體:
《來者不拒》的繁體字為「來者不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寫法和繁體字相似,例如「來者不拒」。
例句:
他是一個非常熱情的人,對所有的客人來者不拒。
組詞:
來者:指到來的人或事物。
不拒:不加以拒絕,接受或歡迎。
近義詞:
無所不容,對所有人或事都能接受。
不問青紅皂白,不在乎人的身份或原因。
反義詞:
猶豫不決,隻接受部分人或事物。
挑三揀四,隻選擇特定的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