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詭俗的意思、詭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詭俗的解釋

(1).奇異的風俗、風習。《管子·法禁》:“詭俗異禮,大言法行,難其所為而高自錯者,聖王之禁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觀其豔説,則籠罩《雅》、《頌》,故知煒燁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 唐 皮日休 《九諷系述》序:“在昔 屈平 既放,作《離騷經》,正詭俗而為《九歌》,辨窮愁而為《九章》。”

(2).欺世。《後漢書·方術傳序》:“如今溫柔敦厚而不愚,斯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斯深於《書》者也;極數知變而不詭俗,斯深於數術者也。”

(3).違反常情,矯情。《梁書·孝行傳序》:“ 高祖 創業開基,飭躬化俗,澆弊之風以革,孝治之術斯著。每發絲綸,遠加旌表。而淳和比屋,罕要詭俗之譽,潛晦成風,俯列踰羣之迹。”《舊唐書·王世充傳論》:“ 世充 姦人,遭逢昏主,上則諛佞詭俗以取榮名,下則強辯飾非以制羣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詭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典籍用例中得出較為清晰的解釋。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和經典文獻的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闡述:

一、核心釋義 “詭俗”主要包含兩層相互關聯的含義:

  1. 怪異的習俗;不合常理的民風:指那些偏離社會常規、顯得奇特或難以理解的民間風俗或社會風氣。這層含義強調其“異”于常态。
  2. 虛僞的習俗;欺詐的世風:指社會上存在的虛僞、欺詐、不真誠的風氣或習慣。這層含義強調其“僞”或“詐”的本質。
    • 來源依據: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收錄了“詭俗”詞條,其釋義包含了“奇異的風俗”和“欺詐,虛僞”這兩方面。古代文獻中也常在此意義上使用。

二、字源與構成分析

三、文獻例證與用法 “詭俗”一詞在古代文獻中時有出現,印證了其含義:

  1. 指怪異的習俗: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諺者,直語也。廛路淺言,有實無華。鄒穆公雲‘囊漏儲中’,皆其類也。《太誓》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大雅》雲:‘人亦有言,惟憂用老。’并上古遺諺,《詩》《書》所引者也。至于陳琳谏辭,稱‘掩目捕雀’,潘嶽哀辭,稱‘掌珠’、‘伉俪’,并引俗說而為文辭者也。夫文辭鄙俚,莫過于諺,而聖賢《詩》《書》,采以為談,況踰于此,豈可忽哉!觀此衆條,詭俗異響,雖無當于淵雅,亦有稗于諷誦焉。” 此處“詭俗”指民間流傳的、與經典雅言不同的奇異俗語(可視為特殊的風俗語言)。
    • 來源依據:劉勰《文心雕龍》原文。
  2. 指虛僞欺詐的世風:
    • 漢桓譚《新論·辨惑》:“聖人何不學仙而令死邪?聖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終也。昔秦穆公夢朝天帝,帝令主其金策。夫為天子,猶且不長生,況詭俗之士,雲何得仙?” 此處“詭俗”指那些用神仙方術欺騙世人的虛僞之徒及其風氣。
    • 來源依據:桓譚《新論》輯本(見于《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
    • 現代用法中也常指社會上的虛僞、不誠信之風,如批評某種“詭俗”的處世之道。

四、現代理解與運用 在現代漢語中,“詭俗”屬于書面語色彩較濃的詞彙,常用于以下語境:

“詭俗”一詞,源于古漢語,由表示“怪異/欺詐”的“詭”與表示“風俗”的“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向怪異的、不合常理的習俗或虛僞欺詐的社會風氣。該詞承載着對偏離正道、失卻真誠的社會文化現象的批判性審視,至今仍用于書面語表達中。

網絡擴展解釋

“詭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1. 奇異的風俗或風習
    指與常規不同的特殊習俗或社會風氣。例如《管子·法禁》中提到“詭俗異禮”,強調與主流禮制相悖的異樣習俗。

  2. 欺世(貶義)
    帶有負面色彩,表示通過虛假或異常行為欺瞞世人。如《文心雕龍·時序》提到“縱橫之詭俗”,暗含對刻意标新立異以博取關注行為的批判。

  3. 違反常情或矯情
    指違背人情常理、故作姿态的表現。例如唐代皮日休在《九諷系述》中用“正詭俗”表達對矯飾之風的否定。

詞素解析:

此詞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傾向性,建議通過《管子》《文心雕龍》等古籍用例進一步理解其深層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布挨整鼇峯八灋棒瘡抃手表祃不以為恥讒閑車熬成員窗稿邨雞盜典答擾的是電焰佃租調聲硐産糞溷付諸過繼鼓樂齊鳴駭雞鶴頸蕺菜荊牛禁忌證積黠絶影軍棍梁燕柳桂螺子黛馬尼拉廟堂之器魔杖配人碰釘子萍迹陗帆侵淩求售漆硯七耀柔腸百結賞句觞宴沙魚皮手搏嘶啦啦爣爣條柯問發五行俱下無堪無上法無運智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