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麪花的意思、麪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麪花的解釋

木槿花的别名。 清 施鴻保 《閩雜記·面花》:“麪花即木堇花…… 汀州 人以之拌麪煎食,因呼麪花。”參見“ 木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麪花(亦寫作“面花”)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傳統詞彙,既指面食發酵過程中産生的氣泡,也指以面粉為原料制作的裝飾性工藝食品。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工藝特征三方面進行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含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麪花”為:

    面團發酵後表面形成的氣泡或花紋,亦指用面粉捏塑成的花鳥等裝飾性食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12卷,第893頁。

  2. 引申義項

    • 發酵現象:面團在發酵過程中因氣體膨脹産生的蜂窩狀結構,古稱“麪起”,如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炊餅麪花四濺”。
    • 面塑工藝:流行于北方地區的民間藝術,将面團捏塑成花卉、動物等造型,蒸制後用于祭祀、節慶(如春節“花馍”、婚禮“喜馍”)。

二、文化内涵與民俗功能

  1. 祭祀與禮儀象征

    在陝西、山西等地,面花是祭祖、敬神的供品,如“棗山馍”象征豐收。其造型多含吉祥寓意(如魚表“有餘”,桃喻“長壽”),體現民間信仰與審美融合。

    來源:葉春生《中國民俗大觀》,廣東旅遊出版社,2008年,第211頁。

  2. 節慶與生命禮儀

    • 春節:制作“龍鳳呈祥”“蓮花童子”等主題面花,祈求新年祥瑞。
    • 婚嫁:新娘陪嫁的“面魚”“面兔”寓意多子多福。

      來源:王樹村《中國民間美術史》,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178頁。


三、工藝特征與傳承

  1. 制作技法

    分為“捏塑”“剪貼”“鑲嵌”三步,以小麥粉為主料,輔以豆類、紅棗等點綴,通過發酵、蒸制定型。代表性技藝包括:

    • 山西聞喜花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 山東冠縣郎莊面塑

      來源:華覺明《中華手工技藝集粹》,五洲傳播出版社,2015年,第94頁。

  2. 地域流派

    地區 代表作品 特色
    陝西關中 老虎馍、抓髻娃娃 造型粗犷,色彩濃烈
    山東膠東 燕子、聖蟲 寫實精細,線條流暢
    河南沈丘 顧家馍 白潤如玉,久存不裂

四、現代價值與保護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面花承載農耕社會的飲食記憶與倫理觀念。當代傳承通過非遺進校園(如陝西渭南面花傳習所)、文創開發(如故宮“饽饽時光”面花禮盒)實現活态保護。

來源: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153頁。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漢程字典對“花”的解釋,“麪花”可理解為與面食相關的裝飾性形态或工藝,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1. 字面含義
    “麪”即“面”,指面粉或面食;“花”指形狀似花或裝飾性圖案。因此,“麪花”可指:

    • 面食表面雕刻、捏制的花紋(如包子褶、饅頭印花);
    • 油炸面食的蓬松形态(如油條、麻花的層疊狀)。
  2. 民俗文化中的含義
    在傳統習俗中,“面花”是北方民間藝術形式,用面團塑造成花卉、動物等造型,常用于節慶或祭祀(如陝西合陽面花)。此類工藝與“花”的“供觀賞的植物”“用花裝飾的”等釋義關聯。

  3. 其他可能引申義

    • 方言中或指面粉發酵後産生的氣泡、紋理;
    • 文學比喻中可形容面食的精緻美感。

若需更具體的地區性釋義,建議提供語境或查閱民俗文化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按勞取酬白媒百住包拯碧堂不知所從財幸侪好倡門禅念禅刹唇齒之邦湊趣箪竹典裁頂漿扼腕興嗟封門分紅分事腹圍匄閑诰劄出身遘惡官勳鼓兒詞估販函裝宏邃降班截截基射聚光燈六幺柳葉籠餅羅蘭蒙叟慕賢捺興内火黏忒忒判冤決獄辟空僻恣潑男女商飙觀社會福利詩法十分仕途經濟水淋淋騰突外心文從卧瓜踒踻晤别相逢狹路向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