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朝 時南北分裂,戰亂頻仍,諸朝遇有州郡淪陷敵手,則往往暫借别地重置,仍用其舊名,稱為“僑置”。《晉書·地理志上》:“ 元帝 渡江,亦僑置 司州 於 徐 ,非本所也。”《宋書·州郡志一》:“自夷狄亂華, 司 、 冀 、 涼 、 青 、 并 、 兗 、 豫 、 幽 、 平 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并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清 畢沅 《<晉書地理志新補正>序》:“夫 晉 世版輿,上承 三國 之瓜分,下值 南朝 之僑置。”
“僑置”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特殊行政制度,主要出現在南北分裂、戰亂頻繁的曆史背景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僑置指六朝政權将淪陷于敵手的州郡名稱,在控制區域内借用其他土地重新設置,并沿用原地的行政名稱。例如東晉南遷後,在京口(今鎮江)設置“南徐州”,即為原北方徐州的僑置州。
曆史背景與實施方式
目的與影響
現代語境辨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僑置”解釋為“離開家鄉定居他國”,這可能是對“僑居”的混淆。曆史上“僑置”專指地名遷移制度,而非人口遷徙行為。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可參考《晉書·地理志》及《宋書·州郡志》等文獻。
僑置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将異鄉或外國中的人或物安置到國内的一種行為或狀态。
僑由人字旁(亻)和交字旁組成,共計8畫;
置由立字旁和聿字旁組成,共計9畫。
僑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僑字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篇中,意為遷徙,後來逐漸演變為今天表示外國人或物在國内的安置意思。
繁體字形為僑置。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僑字的寫法較為複雜。早期的寫法中,僑字由人字旁、又字旁以及非常繁複的額外筆畫構成。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字形的變遷,僑字的書寫形式逐漸簡化,最終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1. 為了擴大國際貿易,政府決定僑置一批外國企業到沿海城市。
2. 他們将僑置的産品進行了嚴格的質量檢查和包裝。
1. 僑民:指居住在國外的中國人民。
2. 僑胞:指同居在國外的中國人。
安置、遷移
遷離、外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