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往視居的意思、送往視居的詳細解釋
送往視居的解釋
見“ 送往事居 ”。
詞語分解
- 送往的解釋 .送别去者。《莊子·山木》:“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來。”參見“ 送往迎來 ”。.祭送死者。《禮記·祭義》:“樂以迎來,哀以送往。” 鄭玄 注:“送去而哀,哀其享否不可知也。”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
- 居的解釋 居 ū 住:居住。居民。同居。隱居。居處(?)(.住所;.指生活處境)。居處(?)(住所)。 居住的地方:新居。故居。遷居。蝸居(喻窄小的住所)。 當,占,處于:居首。居中。居高臨下。二者必居其一。
專業解析
"送往視居"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兩部分:
一、字面釋義與結構分析
- 送往:指送别逝者(送葬),"送"即護送、告别,"往"指逝者離世前往他界。
- 視居:指照料生者(尤指遺屬),"視"為看顧、關懷,"居"指在世者的日常生活。
- 整體結構:通過并列動詞短語(送+往、視+居)表達對生死兩端的周全關懷,體現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
二、文化内涵與典籍溯源
該成語承載古代喪葬禮儀中"生死并重"的社會責任:
- 喪禮層面:要求既鄭重安葬逝者(《禮記·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又需體恤遺屬生計,避免因喪緻貧。
- 倫理層面:體現"仁"的雙向實踐——對逝者的尊重(《論語·為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與對生者的憫恤(《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三、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卷第1123頁:
送往視居
謂發送死者,照看生者。指料理喪事及撫慰遺屬。
四、經典用例
《禮記·曲禮上》最早系統闡述該理念:
"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送往而視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譯:守喪時未下葬需遵喪禮,下葬後行祭禮…送别逝者并照料生者,侍奉死者如其在世時一般。)
五、現代使用場景
現多用于:
- 曆史文化論述中強調傳統喪葬觀的人文關懷
- 社會組織在災後援助時兼顧遇難者安葬與幸存者安置
- 文學創作中表現對生命循環的哲學思考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 《中國禮儀制度研究》,楊志剛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四章"喪葬禮儀的社會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送往視居”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òng wǎng shì jū,其核心含義為禮葬死者,奉養生者,與“送往事居”同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
- 送:指處理喪葬事宜;
- 往:代指已故的人;
- 視:照顧、奉養;
- 居:指在世的人。
整體強調對逝者的妥善安葬和對生者的盡心奉養。
-
引申意義
成語體現儒家倫理中的“慎終追遠”思想,即慎重處理喪事,并持續關懷在世親屬,常用于描述忠貞之士的責任感。
出處與背景
-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臣節》:“送往視居,則竭忠貞而不回。”
此句強調臣子應忠誠履行對逝者與生者的義務,體現道德操守。
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多用于曆史、倫理類文本,強調責任與孝道。
- 日常語境:可用于表達妥善處理身後事、盡孝奉養等情景(如:“他送往視居,無愧于心”)。
近義詞與對比
- 近義詞:送往事居、慎終追遠。
- 易混詞:部分資料誤将其解釋為“探望遠方親友”(如),但權威文獻均指向喪葬與奉養主題。
“送往視居”以簡潔語言濃縮了中華文化中對生死兩端的尊重,既是對傳統禮儀的傳承,也是對道德責任的強調。需注意其與“送往事居”的通用性,避免與其他表“思念”的成語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豹袪悲苦茀茀不經不僧不俗讒枉徹貧殂化踧踖不安村沙段黛緑倒映大小東嘉發省刮辣辣管他的歸骸呵察呼鳴角巾東路嘉俎街術結業禁暴正亂驚懷錦囊玉軸酒衣康熙枯雪懶媠列署醨酪零落木骨牛轉草骈傍批判現實主義批隙導窾牆角牽引青崦宂渎容膝之地入緒撒貨上綱詩工是古非今市物説笑隋苑貪迷天耳題贊頽陋托夢蔚跂文梓武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