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秕子和稗子。比喻輕賤。《左傳·定公十年》:“饗而既具,是棄禮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 杜預 注:“秕,穀不成者。稗,草之似穀者。言享不具禮,穢薄若秕稗。”
(2).以喻有害之物。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馭衙役》:“故另示通行飭查,總期除惡務盡,毋使萌芽滋長,存禾去莠,要令秕稗全無,所謂官清吏肅,一方百姓始克受福也。”
“秕稗”是一個漢語詞彙,由“秕”和“稗”兩個詞組合而成,具有字面含義和引申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秕(bǐ)
指不飽滿的谷粒,即空殼或發育不良的谷物籽粒。例如《左傳》中提到“用秕稗也”,杜預注“秕,穀不成者”,即未成熟的谷物。
稗(bài)
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稻,常生長于稻田中,被視為害草。其種子可釀酒或作飼料,但會争奪水稻養分,影響收成。
比喻輕賤或有害之物
如《左傳》中“用秕稗”暗指用低劣之物代替禮儀所需的祭品,象征對禮制的輕視。清代文獻中“存禾去莠,要令秕稗全無”則比喻清除社會或官場中的不良因素。
象征微小、瑣碎的事物
“稗”在古籍中可引申為“非正統”或“次要”,如“稗官野史”指民間流傳的瑣碎記載。
在農業社會,“秕稗”既代表影響糧食産量的負面因素,也反映古人對自然與人文關系的思考。其雙重性體現在:稗草雖有害,但種子和莖稈可被利用(如釀酒、造紙),暗示事物價值的相對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如《左傳》《潛夫論》),可參考相關典籍或權威字典。
《秕稗》的拆分部首是禾,它有15個筆畫。
《秕稗》一詞來源于古漢語,是由秕和稗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在繁體字中,秕寫作穗,稗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秕的字形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李商隱的《秋風詞》中,秕寫作禾。
1. 他拾起地上的秕稗。
2. 農民用秕稗來喂養家禽。
秕籽、秕谷、稗子、稗谷
谷殼、谷皮
谷米、谷粒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為您解答。【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