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歸向正道。方,義方。《文子·符言》:“開道之于善,而民向方矣。” 徐靈府 注:“正道而可以誘民。”《南史·梁始興忠武王憺傳》:“ 憺 至州……又興學校,祭 漢 蜀郡 太守 文翁 ,由是人多向方者。” 明 歸有光 《送吳純甫先生會試序》:“自少年學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進之。”
(2).謂遵循正确方向。 明 高攀龍 《答何府尊書》:“卻如無舵之舟,莫知把握;無鍼之盤,莫知向方。”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藉書園書目叙》:“專門之業失傳,古職之失守,而學者無所向方故也。”
(1).崇尚正直,遵循正道。 唐 白居易 《田穎可亳州刺史制》:“故臨戎則士樂為用,撫下而衆知嚮方。” 宋 範仲淹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士務稽古,人知嚮方。” 明 唐順之 《葛母傳》:“自是書院成而 揚 之士彬彬多嚮方者。”
(2).指方向,前進的目标。 元 揭傒斯 《送張都事序》:“天下郡縣不患無賢守令,患上之人不能正其好惡以示其嚮方。”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上》:“掇遺逸,抉隱幽,榷嚮方,樹懲勸。”
“向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引導人或社會遵循道德準則,回歸正确的價值觀。該含義源自古代文獻:
強調行動或思想需符合既定目标或規範:
部分現代語境中,“向方”可能引申為“朝向某個方位”(如),但傳統用法仍以道德和方向性為主。該詞多用于描述個人修養、社會治理或學術研究中的規範性要求。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查字典的詳細解析。
《向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向着某個方向或者朝着某個方向。它可以表示行走、朝拜、投射等動作。
《向方》的部首是方,由四個筆畫構成。
《向方》這個詞據說最早來源于山東半島地區的方言。後來逐漸演變成漢字,并為人們廣泛使用。
《向方》的繁體寫法為「向方」,筆畫依然是四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向方」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這種變化已經逐漸不再使用,現代漢字寫法中基本保持不變。
1. 他向方走去,朝着遠方消失了。
2. 我們旅行的方向是向方北。
1. 方向:表示行走、朝拜或投射等動作的目标方向。
2. 方位:表示位置或朝向。
朝向、對準、面向
背離、逆向、違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