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庶子地位同于嫡子。《左傳·桓公十八年》:“并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 杜預 注:“庶如嫡。” 楊伯峻 注:“匹嫡,庶子同於嫡子。”《晉書·禮志中》:“兩後匹嫡,自謂違禮,不謂非常之事而以常禮處之也。”《宋書·後紀傳論》:“ 太祖 之傾惑 潘嫗 ,謀及婦人; 大明 之淪溺 殷姬 ,并後匹嫡,至使多難起於肌膚,并命行於同産,又況進於此者乎。”
(2).謂締結婚姻。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禮樂》:“自 有魏 失禦, 齊氏 雲亡,市朝既遷,風俗陵替, 燕 、 趙 古姓,多失衣冠之緒, 齊 、 韓 舊族,或乖禮義之風。名不著於州閭,身未免於貧賤,自號高門之胄,不敦匹嫡之儀,問名唯在於竊貲,結褵必歸於富室。”
“匹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庶出子女(非正妻所生)在地位、權利上與嫡子(正妻所生)相當。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因嫡庶不分而引發的政治或家族混亂。
例如《左傳·桓公十八年》提到“匹嫡”是“亂之本也”,杜預注解為“庶如嫡”,即庶子如嫡子般被對待。類似記載也見于《晉書》《宋書》,如《宋書》批評“并後匹嫡”導緻權力鬥争。
指男女雙方結為配偶,多用于描述門第相當的聯姻。唐代吳兢《貞觀政要》提到“匹嫡之儀”,即婚姻締結的禮儀規範。此含義強調婚姻關系中的平等匹配,常見于涉及禮制的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左傳》《貞觀政要》等原始出處。
《匹嫡》這個詞指的是在家族中排行第一的子嗣。在傳統中國家族中,嫡子一般是指正室所生的長子,而非妾室子女或者庶子。匹嫡一詞強調了嫡子的地位和重要性。
根據《康熙字典》,《匹嫡》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匹嫡》二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家族制度。匹字原指織布時十根紗線并排稱為一匹,後來引申為一些相似的事物。嫡字原本表示嫡母,後來演變為長子。
在繁體中,匹字和嫡字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匹字和嫡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
匹字的古代寫法為「丕」,而嫡字的古代寫法為「糴」。
以下是使用《匹嫡》一詞的例句:
以下是與《匹嫡》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