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鈎斷舌頭。 唐 常山郡 太守 顔杲卿 被 安祿山 俘獲,“ 祿山 不勝忿,縛之 天津橋 柱,節解以肉噉之,詈不絶,賊鉤斷其舌,曰:‘復能駡否?’ 杲卿 含胡而絶。”事見《新唐書·忠義傳中·顔杲卿》。後用以為典實。 宋 文天祥 《平原》詩:“哀哉 常山 慘鉤舌,心歸朝廷氣不懾。”
“鈎舌”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典故和引申用法兩個層面解釋:
曆史典故意() 源自唐代安史之亂時期,常山太守顔杲卿因拒不投降安祿山,被俘後遭酷刑。據《新唐書》記載,安祿山命人鈎斷其舌,顔杲卿仍含糊怒罵至死。此事件成為忠烈氣節的象征,如宋代文天祥在《平原》詩中用“鈎舌”贊其不屈精神。
引申用法() 現代部分詞典将其擴展為成語,形容言辭尖銳、易引發争議的話語。但這種用法權威性存疑,主要權威來源仍側重曆史典故,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為文學化引申。
使用注意:在正式文史讨論中,建議優先采用曆史典故含義;若用于形容語言犀利,需标注引申義并注意語境適配性。
鈎舌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gōu shé。鈎舌的意思是指舌頭的前部或上面的一部分上有像鈎子狀的彎曲物。
鈎舌的部首是鈎(钅),筆畫數為5畫。
鈎舌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是由“鈎”和“舌”兩個字組成,合并後形成的新詞。
在繁體字中,鈎舌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别變化。
古時候,鈎舌一詞的寫法并沒有明顯的不同。因為“鈎”和“舌”這兩個字在古代漢字中也是被廣泛使用的基本部首,因此鈎舌這個詞的寫法較為傳統和規範。
1. 他的舌頭有一個鈎狀的疤痕。
2. 這種語音中,舌頭的前部勾起形成鈎舌。
鈎口、鈎繩、鈎心鬥角
勾舌、曲舌
直舌、平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