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裹糇糧的意思、裹糇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裹糇糧的解釋

謂攜帶熟食幹糧,以備出征或遠行。語出《詩·大雅·公劉》:“迺裹餱糧,于橐于囊。” 朱熹 集傳:“餱,食。糧,糗也。” 晉 幹寶 《晉紀總論》:“至于 公劉 遭 狄 人之亂,去 邰 之 豳 ,身服厥勞。故其《詩》曰:‘乃裹餱糧,于橐于囊。’‘陟則在巘,復降在原,以處其民。’以至于 太王 為 戎 翟 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清 王昶 《郭舟山廟碑》:“裹餱糧兮争先後,妖星吐芒兮晝緯於天。”亦省作“ 裹餱 ”、“ 裹糧 ”。 晉 劉琨 《答盧谌》詩:“裹糧攜弱,匍匐星奔。” 宋 崔伯易 《感山賦》:“南方諸山,非復昔時,材不愛而木不蕃,畋不時而獸不滋,迨有千裡不毛,裹餱莫支,是天地陰陽晝夜長養,猶不能以充其欲。” 元 虞集 《橐駝圖贊》:“裹餱啟行,緻祚八百,史臣作雅,稽古允若。”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太平世地地相同,地地平等,不待裹糧遠學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裹糇糧”是古代漢語中表示攜帶幹糧的固定搭配,其釋義可從字詞拆分與整體語境兩個角度分析:

  1. 單字釋義

    • 裹:《漢語大詞典》釋為“纏繞、包裹”,此處指将食物用布帛等物包捆以便攜帶。
    • 糇:通“餱”,《古代漢語詞典》注為“幹糧”,特指經晾曬脫水便于貯存的谷物制品,如炒米、糗糧等。
    • 糧:據《說文解字注》考釋,本義為“谷物總稱”,此處引申為旅途食用的糧食儲備。
  2. 整體語義 該詞組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公劉》中“乃裹餱糧,于橐于囊”,《辭源》考證其描述周人遷徙時準備行糧的情景,指用布袋包裹幹糧以備遠行之需,體現古代農耕民族遷徙、征戍時的物資準備方式。

現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補充說明,該詞在唐宋詩文中常借指志士遠行追求理想的物質準備,如文天祥《正氣歌》化用典故時賦予精神象征義。

網絡擴展解釋

“裹糇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行軍、遷徙或遠行時的物資準備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指将幹糧包裹攜帶,以備出征或長途跋涉使用。具體指将熟食(如糗,即炒熟的米麥)裝入囊袋中攜帶。這一行為源于《詩經·大雅·公劉》中的記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描述周人祖先公劉帶領族人遷徙時準備食物的場景。

  2. 詞語結構

    • 裹:包裹、捆紮。
    • 糇(hóu):幹糧,特指熟食。朱熹在《詩集傳》中注釋為“食”,即可直接食用的成品糧。
    • 糧:原指未加工的谷物,此處與“糇”連用,泛指行軍所需的食物儲備。

二、曆史用例與文化背景

  1. 古代文獻引用
    晉代幹寶在《晉紀總論》中提到:“(公劉)身服厥勞,故其《詩》曰:‘乃裹餱糧,于橐于囊’”,以此說明古代領袖身先士卒、與民共勞的品質。

  2. 實際用途
    古代交通不便,遠行或遷徙時需提前準備便于攜帶、耐儲存的食物(如炒米、幹餅),裝入“橐”(無底口袋)或“囊”(有底口袋)中,确保途中補給。

三、現代引申與擴展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泛化為“提前儲備必需品”的比喻,如出行前準備物資或應對突發情況的儲備行為。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并非傳統文獻中的原意,而是基于本義的引申。

别人正在浏覽...

欸乃歌白八拜除庇冒曾不慘然巢傾卵破赤霜袍蟲虺大悟洞察一切二祧肺腑豐索感孚感慰海徼壑口華茂皇子坡火狸嘉馔嫉忌就地取材酒湩赍志而沒絕筆拉丁字母表賴草連響落地簽證露日旅樹買馬招軍門旗名分内材念佛珠品别鉗勒清唱繞圈子認派孺蒙灑筆商籁體栅壘燒丹樞副素王添房通都同辇偷窳刓剔蝸蚓勿翦誤人閑晏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