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礙;牽掣。《晉書·摯虞傳》:“此三者,度量之所由生,得失之所取徵,皆絓閡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從古也。”
“絓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極少使用,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1. 詞義解釋 讀音為guà hé,意為“挂礙;牽掣”,指事物因受阻而無法順利推進或達成。該詞常用于描述抽象層面的阻礙,如制度、思想或行為受到限制。
2. 引證出處 最早見于《晉書·摯虞傳》:“此三者,度量之所由生,得失之所取徵,皆絓閡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從古也。”此處指度量标準因受舊制牽制無法通行,需改革。
3. 用法說明
4. 近義詞彙 現代漢語中可用“掣肘”“阻滞”“羁絆”等詞替代,但語義側重略有不同:“掣肘”強調人為幹預,“絓閡”更偏向客觀存在的障礙。
5. 現代使用 該詞已退出日常用語體系,僅在研究古籍或仿古創作時可能出現。雖提供成語關聯(如“辯才無閡”),但實際并無直接詞源聯繫,需注意甄别。
《絓閡》(guà h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遇到困難或障礙,阻礙事物發展的意思。
《絓閡》的部首是糸(mì)和阜(fù),總共有13個筆畫。
《絓閡》的來源較為複雜,是由古代文字演變而來。最早的形式為布與巾相連,用以表示兩布相連或堆積在一起。後來,這個字義擴展為比喻阻礙或困擾事物進展的障礙。
《絓閡》的繁體字為「絓闔」。
古代的漢字寫法有所變化,示例中顯示的是《絓閡》在漢代的寫法。
1. 他的計劃因為各種絓閡而無法順利進行。
2. 這個項目面臨着許多絓閡,需要我們全力克服。
結絓(jié guà):結成一個不易解開的結。
阻礙(zǔ ài):妨礙,阻止事物發展。
阻隔(zǔ gé):使隔絕,阻止兩者之間的聯繫。
困境(kùn jìng):指陷入困難的境地。
阻礙(zǔ ài):指妨礙或阻止事物發展。
障礙(zhàng ài):指阻礙或妨礙事物的發展或進行。
順利(shùn lì):事物進行或發展沒有遇到阻礙或困難。
暢通(chàng tōng):道路或事物進行沒有遇到阻礙或困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