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絓閡的意思、絓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絓閡的解釋

挂礙;牽掣。《晉書·摯虞傳》:“此三者,度量之所由生,得失之所取徵,皆絓閡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從古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絓閡(guà h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字形和古籍用例中解析:

一、字義解析

    • 本義指絲線打結或纏繞受阻。《說文解字·糸部》釋為“繭滓絓頭”,引申為絆住、阻礙。
    • 例:《後漢書·輿服志》載“絓網不得過”,指絲網被纏阻無法通過。
    • 《說文解字·門部》釋“閡”為“外閉也”,本指門戶阻隔,後泛指障礙、阻隔。
    • 《列子·湯問》有“形無閡”之句,指形體無阻隔。

二、複合詞釋義

“絓閡”為同義複詞,強調事物因纏繞、阻塞而停滞不前的狀态,多用于描述抽象或具象的阻礙。

古籍例證:

《後漢書·岑彭傳》李賢注:“絓閡不得行。”

——指行軍途中遭遇障礙無法前進(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十七)。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01頁):

    “絓閡:阻礙;障礙。”

  2. 《康熙字典》:
    • “絓”引《博雅》“止也”;“閡”引《玉篇》“礙也”。
  3. 《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2007):

    收錄“絓”通“挂”(受阻)、“閡”為“隔”的訓釋,印證其阻塞義。

四、應用場景

多見于漢魏文獻,描述物理受阻(如交通中斷)或事理停滞(如計劃受挫):

《淮南子·俶真訓》:“飛鳥不動,絓閡而不行。”

——以飛鳥遇阻比喻行動受制。


參考文獻來源(無有效數字資源鍊接,據紙質文獻标注):

網絡擴展解釋

“絓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極少使用,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1. 詞義解釋 讀音為guà hé,意為“挂礙;牽掣”,指事物因受阻而無法順利推進或達成。該詞常用于描述抽象層面的阻礙,如制度、思想或行為受到限制。

2. 引證出處 最早見于《晉書·摯虞傳》:“此三者,度量之所由生,得失之所取徵,皆絓閡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從古也。”此處指度量标準因受舊制牽制無法通行,需改革。

3. 用法說明

4. 近義詞彙 現代漢語中可用“掣肘”“阻滞”“羁絆”等詞替代,但語義側重略有不同:“掣肘”強調人為幹預,“絓閡”更偏向客觀存在的障礙。

5. 現代使用 該詞已退出日常用語體系,僅在研究古籍或仿古創作時可能出現。雖提供成語關聯(如“辯才無閡”),但實際并無直接詞源聯繫,需注意甄别。

别人正在浏覽...

安眉待眼白舍人行詩圖本息标準時避就乘壺晨煙傳播學頂珠恫疑虛猲發酒奮髯佛老構煽寡恩撼天動地黑白貨橫梃禍難火屑鹄酸江令記諜界尺潔身自好警鼓九言卷揚機闊情老閨女老先人闆闆連理樹厘局靈龛論昏模山範水納亨齧雪餐氈蟛螖子平正掐巴喬模樣欽限圈圍弱孤茹薇三尺雪滲濑師太送落嵩汝塘坳擹蒲逃潰屠酤退悔逶虵五色缤紛響寇閑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