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鼓的意思、警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鼓的解釋

(1).報警之鼓。《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患在尊 厲王 擊警鼓與 李悝 謾兩和也。”《初學記》卷十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在村墅曰枹鼓,在邊徼曰警鼓。”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四角安鼓曰座:一曰應鼓,二曰腰鼓,三曰警鼓,四曰雷鼓。”參閱《文獻通考·樂九》

(2).天子車駕出行時警衛的樂曲名。《新唐書·儀衛志下》:“小鼓九曲:一《漁陽》,二《雞子》,三《警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警鼓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複合詞,其本義指古代用于傳遞警報信號的鼓類器具。據《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周代已設“鼓人”一職,專職掌管“六鼓四金”以傳遞軍令、警報。漢代以後,警鼓逐漸融入城市管理制度,《漢書·百官公卿表》提到,長安城設“街亭”置警鼓,用于夜間報時和治安示警。

在軍事領域,警鼓特指軍營中的警戒信號器。《武經總要》詳述宋代軍營制度:“凡軍行三十裡一置警鼓,夜則擊之以防襲營”。唐代儀仗制度中則發展出“警鼓儀仗”,《新唐書·儀衛志》記載皇帝出行時,“左右衛各執十二面警鼓,以壯威儀”。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具象征意義,如杜甫《秋興》中“警鼓嚴城動玉珂”,既寫實景又喻時局動蕩。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報警之鼓;古代儀仗用鼓”(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完整保留了曆史語義的雙重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警鼓”一詞在不同文獻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報警之鼓(古代用途)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用于傳遞緊急信號或警示的鼓聲,常見于邊防或民間警戒。例如《韓非子》記載,楚厲王曾設置警鼓與百姓約定緊急信號,醉酒誤擊時引發民衆驚慌。

  2. 曆史典故
    據《文獻通考·樂九》等記載,警鼓在不同場景有不同名稱:邊塞稱“警鼓”,村落稱“枹鼓”,主要用于戰事、災害等突發事件的預警。

二、天子儀仗樂曲(唐代制度)

唐代宮廷禮儀中,警鼓被納入天子車駕出行的警衛樂曲,屬《小鼓九曲》之一,與《漁陽》《雞子》并列,用于彰顯皇家威儀。

其他說法辨析

部分現代資料将“警鼓”解釋為成語,強調“通過聲音喚醒警覺性”。但此說法未見于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新唐書·儀衛志》等原始文獻驗證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森森北燕别動隊璧還冰排禀氣陛衞差三錯四陳師鞠旅齒少氣鋭垂老春嫩戴粒戴盆望天大王道曲典型性格鬥室笃念棺郭酣痛淋漓好象花莳會紹诨裹漿飯翦商堇色勁質汲冢可叉恐慌跨坊誇目爛石兩眼黑馬耳風滿坎濛昧米瀾缪荃孫墨守成法偶而樸秀平秩貧迫清種食利時謀首曹獸虞堂名堂邑題銷駝肩無頗無所不作詳到笑微微小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