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碍;牵掣。《晋书·挚虞传》:“此三者,度量之所由生,得失之所取徵,皆絓阂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从古也。”
“絓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极少使用,其含义及用法可归纳如下:
1. 词义解释 读音为guà hé,意为“挂碍;牵掣”,指事物因受阻而无法顺利推进或达成。该词常用于描述抽象层面的阻碍,如制度、思想或行为受到限制。
2. 引证出处 最早见于《晋书·挚虞传》:“此三者,度量之所由生,得失之所取徵,皆絓阂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从古也。”此处指度量标准因受旧制牵制无法通行,需改革。
3. 用法说明
4. 近义词汇 现代汉语中可用“掣肘”“阻滞”“羁绊”等词替代,但语义侧重略有不同:“掣肘”强调人为干预,“絓阂”更偏向客观存在的障碍。
5. 现代使用 该词已退出日常用语体系,仅在研究古籍或仿古创作时可能出现。虽提供成语关联(如“辩才无阂”),但实际并无直接词源联系,需注意甄别。
《絓阂》(guà h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遇到困难或障碍,阻碍事物发展的意思。
《絓阂》的部首是糸(mì)和阜(fù),总共有13个笔画。
《絓阂》的来源较为复杂,是由古代文字演变而来。最早的形式为布与巾相连,用以表示两布相连或堆积在一起。后来,这个字义扩展为比喻阻碍或困扰事物进展的障碍。
《絓阂》的繁体字为「絓闔」。
古代的汉字写法有所变化,示例中显示的是《絓阂》在汉代的写法。
1. 他的计划因为各种絓阂而无法顺利进行。
2. 这个项目面临着许多絓阂,需要我们全力克服。
结絓(jié guà):结成一个不易解开的结。
阻碍(zǔ ài):妨碍,阻止事物发展。
阻隔(zǔ gé):使隔绝,阻止两者之间的联系。
困境(kùn jìng):指陷入困难的境地。
阻碍(zǔ ài):指妨碍或阻止事物发展。
障碍(zhàng ài):指阻碍或妨碍事物的发展或进行。
顺利(shùn lì):事物进行或发展没有遇到阻碍或困难。
畅通(chàng tōng):道路或事物进行没有遇到阻碍或困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