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節,打拍子。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九五:“旋炙銀笙先按拍,海棠花下合《梁州》。”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 姑蘇 鄒倫 ﹞與子按拍賞音,同飲巨觥而不辭也。” ********* 《無題》詩之四:“《水調歌頭》初按拍。 摩訶池 上卻逢君。”
"按拍"是漢語古典文藝理論術語,指用手掌擊打節奏的動作,主要用于音樂演奏或詩詞吟誦領域。該詞由兩個動詞性語素構成:"按"表示向下施加壓力,"拍"表示有節奏的擊打,組合後形成協同式複合詞。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按拍"指"擊節,打拍子",特指在樂曲演奏或詩詞吟唱時,通過手掌擊打身體部位(如大腿)或器物來标記節奏韻律。這種藝術行為常見于唐宋時期樂工、歌伎的表演中,宋代詞人姜夔《霓裳中序第一》有"沉思年少浪迹,笛裡關山,柳下坊陌。墜紅無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飄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側"的描寫,側面反映了按拍伴唱的場景。
二、源流演變 《中國音樂史》記載,按拍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樂府"相和歌"的即興伴奏形式,樂工通過拍打節闆輔助演唱。唐代發展為教坊樂工的标準演奏技法,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詩句,生動描繪了按拍與樂器配合的演奏場景。
三、應用場景 在詩詞創作領域,按拍是校驗作品音律合規性的重要手段。宋代詞學家張炎《詞源》強調:"作慢詞看是甚題目,先擇曲名,然後命意。詞既成,試思前後之意不相應,或有重疊句意,又恐字面粗疏,即為修改。改畢,淨寫一本,展之幾案間,或貼之壁,少頃再觀,必有未穩處。又須修改,至來日再觀,恐又有未盡善者。如此改之又改,方成無瑕之玉。倘急于脫稿,倦事修擇,豈能無病?"這種創作過程中的節奏校驗,正需借助按拍完成聲律推敲。
四、近義辨析 與"擊節"相比,"按拍"更強調持續性節奏控制,而"擊節"多指單次節拍強調。清代學者王國維《人間詞話》指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其中對詞作境界的品評,暗含按拍審音的鑒賞方法。
“按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傳統和現代兩個角度進行解析:
1. 傳統文學中的核心含義
在古典文學語境中,“按拍”指擊節或打拍子,常用于描述音樂、詩詞的節奏把控。例如:
2. 現代用法的引申擴展
當代語境中,“按拍”被引申為按照既定步驟或規則行事,強調有序性。例如:
使用注意
該詞在正式文本中多保留傳統含義,現代引申義常見于口語或非正式表述。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避免混淆古今用法差異。
百廢待舉伯仲叔季布行慚恧常人仇隙處館摧捽帶眼當十錢吊書子鵽鸠蕃庑非徒肥源棼穢俯領麸皮公道合理官所挂失故榭含風含咀浩氣凜然鴻悆甲乙問寄費籍躝京雒金口進趣懭悢曆寵戾種龍爪篆免除男婦老幼輾然盤布披毛破鼓亂人捶黔劓乞麾青闼認睬沈夢食俸世異時移秫谷擡扛望頭遺秉委填偉秀溫涼玉盞武媚箱工詳約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