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榆的意思、白榆的詳細解釋
白榆的解釋
(1).白皮的榆樹。《詩·陳風·東門之枌》:“東門之枌,宛丘之栩。” 毛 傳:“枌,白榆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榆》:“ 邢昺 《爾雅疏》雲:‘榆有數十種,今人不能盡别,惟知莢榆、白榆、刺榆、榔榆數者而已。’”
(2).指白榆樹的皮。 唐 岑參 《輪台即事》詩:“三月無青草,千家盡白榆。”
(3).指星。《古樂府·隴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 唐 杜甫 《大覺高僧蘭若》詩:“ 香爐 峰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 唐 薛逢 《天上種白榆賦》:“象帝之先,種白榆於自然,布歷歷之真質,遍高尚之遠天。”
詞語分解
- 白的解釋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顔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晝。白日做夢。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純潔:一生清白。白璧無瑕。 空的,沒有加上其它東西的:空白。白卷。 沒有成就的,沒有效果的:白忙。白說。 沒
- 榆的解釋 榆 ú 落葉喬木,實扁圓,木材堅實,可制器具或供建築用:榆莢。榆錢兒(即“榆莢”,像小銅錢)。榆面(以榆皮磨制成粉,用為黏劑)。榆塞(古稱邊塞植榆,故稱邊塞為“榆塞”)。桑榆暮景。 姓。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白榆”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結合權威資料和文學用法,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植物學定義
指白皮的榆樹(學名:Ulmus pumila L.),屬于榆科落葉喬木。其樹高可達25米,幼樹樹皮灰褐色或淺灰色,成年後轉為暗灰色且粗糙;葉片呈橢圓狀卵形,長約5厘米,根系發達。白榆木質堅硬,常用于制作家具或景觀樹,具有耐旱、速生的特性。
二、實用與象征意義
- 白榆樹皮:唐代岑參詩句“千家盡白榆”即指樹皮顔色,形容荒涼場景。
- 文學隱喻:在古詩詞中常以“白榆”代指星辰。例如《古樂府·隴西行》中“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将星群比作白榆樹,杜甫詩中也用此意象表達仙境。
三、特殊文化含義
個别文獻(如)提到白榆象征“逝者”,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可能源于古代特定地區的喪葬習俗,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以上解釋綜合了植物學、文學及文化研究,需注意不同場景下的語義差異。如需更詳細文獻,可參考《詩經》《本草綱目》及唐代詩詞相關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榆》這個詞的意思: 白榆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又稱為“白匏榆”。它屬于植物界漆樹目榆科榆屬,是一種落葉喬木。
拆分部首和筆畫: 《白榆》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白”字的部首是“日”,由4個筆畫構成;“榆”字的部首是“木”,由8個筆畫構成。
來源: “白榆”這個詞的來源是根據該植物的特征和名稱而來的。榆木的樹皮通常呈現灰白色,而白色在漢語中象征着純潔和美麗。因此,“白榆”這個名稱給予了這種植物特有的外貌。
繁體: 在繁體字中,《白榆》的字形并無改變,仍然是“白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白榆》的方式與現代沒有太大的變化,隻是在字體上有一些微小的差别。
例句:
1. 野外的小徑兩旁長滿了美麗的白榆樹。
2. 春天來臨時,白榆開始抽出嫩綠的葉子。
組詞:
1. 白榆林 (意為“白榆樹叢”)
2. 白榆葉 (意為“白榆的葉子”)
3. 白榆灰 (意為“白榆的樹皮的灰燼”)
近義詞:
1. 榆樹 (它們同屬榆科,但種類不同)
2. 白楊 (意為“白色的楊樹”,外貌與白榆相似)
反義詞:
1. 黑榆 (意為“顔色較深的榆樹”,與白榆的外貌相反)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