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削褒貶”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古代書寫方式及曆史評價密切相關,以下為詳細解析:
“筆”指記載,“削”指删改。古時在竹簡或木簡上書寫時,若需修改錯誤,便用刀削去原字。原指孔子編修《春秋》時,通過文字隱晦地評價人物與事件的好壞,形成“微言大義”的風格。後世引申為通過文字進行褒揚或貶斥的寫作手法。
該成語出自清代學者皮錫瑞的《經學曆史·經學開辟時代》:“《春秋》自孔子加筆削褒貶,為後世立法,而後《春秋》不僅為記事之書。”。此句強調孔子通過删改文字賦予《春秋》道德評判的功能,使其從普通史書升華為蘊含價值判斷的經典。
在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可泛指通過文字表達對人或事的評價,既可用于嚴肅的曆史寫作,也適用于文學創作、新聞評論等領域,強調作者通過措辭傳遞主觀态度。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組詞示例或近義詞,可參考相關詞典工具。
「筆削褒貶」是一個成語,意為用筆削去褒揚和貶低。該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其中「筆」是指書寫的工具,「削」指削減,「褒貶」則表示褒揚和貶低。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在評價或描述某事物時,刻意去避免過度褒揚或貶低。
「筆削褒貶」的部首是「竹」和「刂」。其中「竹」是指竹子,表示與竹子相關的事物;「刂」則表示刀子,表示與刀有關的事物。這兩個部首分别代表了「筆」和「削」。
關于「筆削褒貶」一詞的來源,目前尚無具體可考之處。由于其是一個成語,因此其來源可能與古代文化、文學作品或曆史事件相關。
在繁體字中,「筆削褒貶」的寫法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時漢字寫法中,「筆削褒貶」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文獻記載,我們無法确定具體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個例句:「在這篇文章中,我盡量避免過度誇大或玷污事物,以确保對其進行公正的『筆削褒貶』」。
與「筆削褒貶」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筆鋒削利」、「褒貶不一」等。
與「筆削褒貶」的近義詞是「中庸之評」、「正面評價」等,表示對事物進行公正且適度的評價。
與「筆削褒貶」的反義詞是「言過其實」、「歪曲事實」等,表示在評價或描述事物時,偏離了客觀事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