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發物。《禮記·問喪》“親始死,雞斯徒跣” 漢 鄭玄 注:“雞斯當為笄纚,聲之誤也。親始死去冠,二日,乃去笄纚括髮也。” 清 方以智 《通雅·釋诂》:“雞斯通作笄纚。”
“笄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笄”和“纚”兩字組成,多與古代服飾文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用于固定發髻。女子滿15歲行“及笄禮”時佩戴,象征成年,如《禮記》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男子則用“冠”表示成年()。
兩字連用可能指古代女子成年禮中配套使用的發飾,即簪子與束發絲帶的組合,用于固定和裝飾發髻。但因該詞罕見于典籍,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考據()。
若該詞出自特定古籍或文物記載,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古代發飾文化複雜,類似詞彙還有“簪珥”“步搖”等,均體現禮儀與審美的結合。
《笄纚》指的是古時女子成年後所戴的發飾,為表示步入成年的儀式之一。這種發飾通常由在頭上戴笄、在發鬏上系纚組成。
《笄纚》的拆分部首為“⼭”和“纟”,拆分後的部首分别為“竹”和“纟”,其筆畫分别為6畫和3畫。
《笄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古時,女子達到成年之後,會将長發盤鬏并搭上纚之後,再戴上笄,象征着步入成年。
《笄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笄纚》。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簡化字有所不同,古時的寫法如下:
笄 - 采用豎頭橫撇形式,左右兩邊各有一豎筆畫。
纚 - 采用纟字旁加上垂直的撇的形式,上部分為“纟”字,下部分連接着一條垂直的撇。
1. 她準備好了笄纚,準備慶祝自己的成年。
2. 她戴着牡丹花形的笄纚,顯得格外漂亮。
組詞: 1. 笄飾(戴在頭上的飾品) 2. 玉笄(用玉制成的笄) 3. 金笄(用金制成的笄)
近義詞:發簪(用于束發的飾物)
反義詞:發鬏(指複雜的發飾和發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