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校對勘正文字。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鉛事點勘。” 宋 劉克莊 《漢宮春》詞:“夜窗猶坐書案,點勘偏旁。” 清 李調元 《别檢讨李琪園铎》詩:“他時不朽業,點勘煩乘間。”
2.檢點查看。《前漢書平話》卷上:“﹝ 劉邦 ﹞宣 周勃 排甲馬,點勘軍兵。” 明 單本 《蕉帕記·鬧婚》:“朦朧,點勘春光,又早漏洩東風一種。”
點勘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專業屬性的複合詞,多用于古籍整理或文獻校訂領域。其核心含義指對書籍、文稿進行逐字逐句的校核與修正,包含“點校”與“勘誤”雙重行為。該詞最早見于明清文獻,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及“點勘之功,不可廢也”,強調其對學術考據的重要性。
從構詞法分析,“點”本義為标記、核對(如“點校”),“勘”指審查、考訂(如“勘驗”),二者結合後形成專業術語,特指嚴謹的文本校訂流程。例如《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學者需對收錄典籍進行多輪點勘,确保内容準确性與版本可靠性。
現代漢語中,“點勘”一詞仍應用于古籍出版、檔案修複等領域。如中華書局在《二十四史》修訂版說明中明确标注“歷時十年點勘”,體現其作為學術規範的關鍵環節。該詞與“校雠”“考訂”構成近義詞組,但更強調逐字核對的精細程度。
“點勘”是漢語詞彙,拼音為diǎn kān,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校對勘正文字
指對文字内容進行細緻的校對和修正,常用于文獻整理或學術研究。例如唐代韓愈在《秋懷》詩中提到“丹鉛事點勘”,即用紅黑兩色筆進行校訂。
檢點查看
指對事物進行細緻的審查或檢查,如明代單本《蕉帕記》中“點勘春光”,意為細緻觀察春景。
詞義拆分:
使用場景:
“點勘”既可指具體的文字校對,也可引申為對事物的全面檢查,強調細緻、嚴謹的态度。其含義在古籍和現代語境中均有應用。
谙曉熬枯受淡播精長圍城裡人稠夥誕敷德藝端潔二姓之好方平幹熯共議鈎袒挂冠貴當規括瑰姿賀蘭黃篾舫歡噱睆然阍寺活撥撥駕浪剪绺驕暗家散人亡峻敞舉世淩風舸溜光流火卵形瞞瞞麻繩菜民經密印趴架袍襖破業切念琴瑟調和缺心眼兒搔爬沙時計沙鴈繩床瓦竈諟谛豕腹侍養順政疏索司疆私易俗襟同趣偷閑銜悲茹恨系風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