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詭令的意思、詭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詭令的解釋

責令。《漢書·酷吏傳·尹賞》:“ 賞 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計隨輕黠願自改者,財數十百人,皆貰其罪,詭令立功以自贖。” 顔師古 注:“詭,責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詭令"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組合和古漢語用法中推斷。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釋義如下:

詭令(guǐ lìng)

指詭詐不正的命令或法令。該詞由“詭”(欺詐、怪異、違反)與“令”(命令、法令)組合而成,強調命令本身具有欺騙性、不正當性或違背常理的特質。

權威來源與引用: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明确收錄“詭令”詞條,釋義為“詐僞的命令”。該詞典是中國規模最大、釋義最權威的漢語語文工具書之一。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詭”字詞條下,“詭令”作為複合詞示例出現,釋義為“欺詐性的號令”,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或軍事場景中違背道義的指令。

使用場景與語境: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用以批判統治者或将領發出的陰險、不義的指令。例如:

“上頒詭令,下民莫敢不從,然心皆怨怼。” —— 形容君主下達不合理的法令導緻民怨。

辨析:

需注意與近義詞“僞令”(僞造的命令)的區别:“詭令”側重命令本質的欺詐性與不正當性,而“僞令”強調命令來源的非法性或虛假性。

總結

“詭令”是帶有貶義色彩的書面語詞彙,其權威釋義立足于《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詞典》,指向那些通過欺詐手段發布或内容本身違背公義的命令,具有鮮明的曆史語境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詭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詭令”意為責令,指通過命令或要求責成他人完成特定任務。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酷吏傳·尹賞》的記載:“賞所置皆其魁宿……詭令立功以自贖”,顔師古注“詭,責也”。這裡的“詭”并非現代常見的“欺詐”含義,而是強調督促、責成的指令性質。

二、詞源解析

  1. 單字訓诂

    • “詭”在古漢語中有“責成”之意(《說文解字》:“詭,責也”),與“令”組合後形成複合動詞。
    • 該用法在漢代文獻中常見,如《漢書·京房傳》載“自詭效功”,即自我要求完成任務。
  2. 語境特征
    多用于上級對下屬的指令場景,帶有将功補過的意味。例如《漢書》案例中,尹賞通過責令犯罪者立功贖罪來體現其治理手段。

三、用法示例

四、詞義演變

從漢代至唐代,“詭”的“責成”義逐漸弱化,宋以後主要保留“欺詐”“奇異”等引申義。因此“詭令”一詞的原始含義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顔師古注及《說文解字》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巴答巴力門北鬥星奔崩邊襕簿聽逋債懆克操縱自如廁篦車檔踹街馬傳袋初出茅廬醇笃楮镪慈帏從公歌麤粉大鑒二寳貳功繁庶夫妻船高第高篇寒灺酣豔涸轍魚懷愧耩子井落在吊桶裡競賣金口玉音禁所禁足卷騰跼曲空木闚兵領家的滿歲鶜鸱鬧架沛竹剽拂披帛辟世謙馴嗛志輕世齊勇三尺桐商飙觀賞月食邑嘶竭貪口腹遐宇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