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便溺用的器具。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 李廣 與兄弟共獵於 冥山 之北,見卧虎射之即斃,斷其髑髏以為枕,示服猛也;鑄銅象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之也。故 漢 人目溷器為虎子。 鄭司農 注《周禮》有是言。 唐 諱虎改為馬,今人雲‘厠馬子’者是也。”
溷器的詳細解釋如下:
溷器(拼音:hùn qì)指古代供便溺使用的器具,相當于現代的便盆或馬桶。該詞由“溷”(意為污穢、混亂)和“器”(器具)組合而成,專指與排洩相關的容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古語詞彙,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與之相關的現代詞彙包括“便器”“馬桶”等。
若需進一步考證曆史文獻,可參考《周禮》注疏及宋代筆記原文。
溷器(hùn qì)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一種用來混合和攪拌物品的器具。
溷器的部首是水(氵)和具,總共有10個筆畫。
溷器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部古代的字書中,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在繁體字中,溷器的寫法為混器。
在古代,溷器也有其他的寫法。例如,秦代的《尚書》中将溷器寫作餫器;唐代的《說文解字》将其寫作昏器。
1. 他用溷器徹底混合了所有的調料。
2. 這個溷器是用來拌勻面糊的。
混合、混合器、混合物、攪拌器、攪拌、攪拌物
攪拌器、攪拌棒、拌勻器、拌勻棒
分離器、分離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