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国都。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迁宫邑,易官名,制礼作乐。”《宋书·周朗传》:“而犹倚灵假像,背亲傲君,欺费疾老,震损宫邑,是乃外刑之所不容戮,内教之所不悔罪,而横天地之间,莫之纠察。”
“宫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ōng yì,其核心含义指国都,即帝王所居的都城。以下为详细解释: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迁宫邑,易官名,制礼作乐。”
此处指朝代更迭时迁都、改革制度的行为。
《宋书·周朗传》:
“震损宫邑”描述都城因灾害或战乱受损的情景,进一步印证“宫邑”的国都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春秋繁露》《宋书》等典籍。
《宫邑》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宫殿和城邑。
《宫邑》的部首是宀(宝盖头),它由10画组成。
《宫邑》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古代文字中的一个词语。在古代,宫殿和城邑都被统称为宫邑。这个词语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如《诗经·周南·桃夭》有“婉兮恭尔,宜尔宫邑”的句子,描绘了美好的宫殿和城邑。
《宫邑》的繁体字为「宮邑」。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关于《宫邑》,其古时候的写法可能存在多种变体,例如「宮邑」和「宮邑」等。
1. 他居住在一座宏伟的宫邑之中。
2. 这个城市曾经是皇家的宫邑。
组词包括:宫殿、宫廷、城邑、都邑。
近义词有:宫庭、宫室、宫宇。
反义词有:田园、农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