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官署緊急拘傳人犯的一種籤牌。《儒林外史》第五一回:“ 祁太爺 立即拈了一枝火籤,差原差立拿 鳳鳴岐 ,當堂回話。”《文明小史》第一回:“知府道:‘原來你們是通同一氣的!’順手抓了一根火籤,派了一名差,叫立刻把店小二提到。”
“火籤”是舊時官署使用的一種緊急傳喚或拘捕人犯的籤牌,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法律用途。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火籤是清代及以前官府用于緊急傳喚或緝捕的憑證,通常以木牌或竹籤制成,标注“火速”等字樣,象征命令的緊迫性。
用途與場景
主要用于兩種情況:
曆史背景
作為傳統司法制度的工具,火籤體現了古代官府對緊急案件的快速響應機制,常見于清代司法文書和文學作品中。
其他釋義(需謹慎參考)
有少數資料提到“火籤”在特定語境下可能指火藥引信,并引申為形容人對待重要事務的積極态度,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
火籤的核心含義集中在古代司法領域,現代已無實際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儒林外史》《文明小史》等古典文獻。
火籤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火(huǒ)和籤(qiān)。火表示火焰,是火的意思;籤表示刷、刮,是刷刮的意思。拼音讀作huǒqiān。這個詞彙的意思是使用火焰刷刮的意思。
火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4;籤的部首是豎鈎,筆畫數為12。整個字火籤的總筆畫數為16。
火籤的字形源于古代的書法演變。在繁體字中,火籤保留了原本的形狀,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火籤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的結構和含義相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
1. 他用火籤燒掉了信件中的機密信息。
2. 這個神秘的符號在古代被稱為火籤。
發火簽名、火籤畫、火籤刀、火籤紙
火印、烙印、火刻
水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