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遵循的道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隋書·高熲蘇威傳論》:“然志尚清儉,體非弘曠,好同惡異,有乖直道,不存易簡,未為通德。”
“通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通德(拼音:tōng dé)指共同遵循的道德。這一概念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強調社會普遍認同的倫理準則。例如:
名字寓意
作為姓名時,“通”象征暢通、顯達,“德”指道德品質或順應自然規律的行為準則。組合後寓意“遵循本性、提升自我”,并帶有顯貴、成功的期許。
文學與曆史用例
現代用法中,“通德”也可能指“精通德語”(如提到“精通德語”的表述),但此屬詞組拆分後的字面理解,非固定詞彙含義。
“通德”的核心意義為普世道德準則,既可描述社會倫理(曆史文獻),也可用于人名或文學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通德》是一個常見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為正直。作為一個形容詞,它表示一個人具備了良好的品德和行為準則。
《通德》的部首是“言”(yán),表示和言語、表達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7。
《通德》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通”(tōng)為聲符字邊旁,表示和聲音有關;“德”(dé)為義符字旁,表示道德和品質。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道德優良。
在繁體字中,“通”保持不變,而“德”變為「徳」。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通德》的古體字是「通徳」,通過在“徳”的字旁加上一個“乂”(è)旁,來表示其與道德相關。
以下是幾個使用《通德》的例句:
他一直秉持着通德的原則。
一個人的通德決定了他的品格。
與《通德》相關的組詞有:通達、通情達理、通順、通融。
與《通德》近義的詞語有:高尚、成德、品德高尚、仁德。
與《通德》反義的詞語有:品行惡劣、惡德、不道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