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遵循的道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隋書·高熲蘇威傳論》:“然志尚清儉,體非弘曠,好同惡異,有乖直道,不存易簡,未為通德。”
通德的漢語釋義及文化解析
一、基本釋義
“通德”在漢語中為合成詞,由“通”與“德”構成。“通”指貫通、普遍,“德”指道德、品行。合義為普遍遵循的道德準則,或貫通古今的德行标準。根據《漢語大詞典》,“通德”可解作“通行之德”或“共認的美德”。
二、典故與曆史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經學家鄭玄的典故。鄭玄因其學問德行被尊為“通儒”,其後世故居門匾題“通德門”,寓意貫通儒家道德精義(參考《後漢書·鄭玄傳》)。唐代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中亦以“通德”喻指學術與道德的統一。
三、現代語義擴展
現代語境中,“通德”可指代某一領域内公認的倫理規範。例如,醫學領域的“醫者通德”強調救死扶傷的職業操守,教育領域則引申為師德規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
四、文化意涵
“通德”蘊含中華文化對道德普遍性的追求,如《禮記·中庸》所述“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強調道德準則的貫通性與實踐性。此概念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體系一脈相承。
參考來源
“通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通德(拼音:tōng dé)指共同遵循的道德。這一概念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強調社會普遍認同的倫理準則。例如:
名字寓意
作為姓名時,“通”象征暢通、顯達,“德”指道德品質或順應自然規律的行為準則。組合後寓意“遵循本性、提升自我”,并帶有顯貴、成功的期許。
文學與曆史用例
現代用法中,“通德”也可能指“精通德語”(如提到“精通德語”的表述),但此屬詞組拆分後的字面理解,非固定詞彙含義。
“通德”的核心意義為普世道德準則,既可描述社會倫理(曆史文獻),也可用于人名或文學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闇短抱火卧薪暴滅坌至不聽步行學士材猷椽杙刍狗棰掠大放悲聲箪食壺漿低産底物二類犯贓豐衣否結伏陰糕乾根系黑氣何向劍芒交施急并各邦徑行近義詞舊蹤計想诳谝蘭焰禮序龍學馬徒名動天下鳘姑凝坐繦緥青臒秋潦祁奚之舉棄之度外取裝三帥僧主殺伐殺活什末私牙子泰和湯镗威棠苎襕衫聽真枉濫卧隱烏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