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在都城之郊或名山之下朝會諸侯時,臨時建築的處所。後亦指帝王在國都之郊與群臣聚會時的臨時建築物。《儀禮·觐禮》:“諸侯覲于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 鄭玄 注:“宮謂壝土為埒以象牆壁也。為宮者於國外……王巡守至于方嶽之下,諸侯會之,亦為此宮以見之。”《魏書·高宗紀》:“﹝ 和平 四年﹞秋七月壬午,詔曰:‘朕每歲秋日閑月,命羣官講武平壤。所幸之處,必立宮壇,糜費之功,勞損非一。宜仍舊貫,何必改作也。’” 宋 歐陽修 《春日詞》之一:“宮壇青陌賽牛回,玉琯東風逗曉來。”
“宮壇”是古代中國帝王用于特定禮儀活動的臨時建築,其含義和用途可結合史料解釋如下:
宮壇指古代天子在都城郊外或名山腳下會見諸侯時臨時搭建的場所。後來也泛指帝王在國都近郊與群臣舉行聚會的臨時建築。
宋代歐陽修詩句“宮壇青陌賽牛回”,側面反映了宮壇作為禮儀空間與民俗活動的關聯。該建築類型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思想,通過臨時性建築強化帝王與天地、諸侯的儀式化連接。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儀禮》等古籍記載及曆代文獻用例,詳細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宮壇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宮”字的部首是宀,拼音為"gong1",筆畫數為4。而“壇”字的部首是土,拼音為"tan2",筆畫數為7。
宮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天的儀式。在古代,皇帝會建造一座供奉天神的祭壇,這座祭壇稱為“宮壇”,也可以稱為“天壇”。宮壇是古代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繁體中文中,宮壇的寫法分别為「宮壇」。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宮壇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宮”字的古代寫法是“宮”,而“壇”字的古代寫法是“壇”。
1. 在古代,皇帝會親自主持祭天儀式,登上宮壇供奉天神。
2. 這座宮壇是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的重要遺址。
宮壇沒有明确的固定組詞,但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使用。例如:“宮壇儀式”、“宮壇祭祀”等。
與“宮壇”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天壇”、“圜丘”等。
與“宮壇”的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對應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