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宫坛的意思、宫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宫坛的解释

古代天子在都城之郊或名山之下朝会诸侯时,临时建筑的处所。后亦指帝王在国都之郊与群臣聚会时的临时建筑物。《仪礼·觐礼》:“诸侯覲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 郑玄 注:“宫谓壝土为埒以象墙壁也。为宫者於国外……王巡守至于方岳之下,诸侯会之,亦为此宫以见之。”《魏书·高宗纪》:“﹝ 和平 四年﹞秋七月壬午,詔曰:‘朕每岁秋日闲月,命羣官讲武平壤。所幸之处,必立宫坛,糜费之功,劳损非一。宜仍旧贯,何必改作也。’” 宋 欧阳修 《春日词》之一:“宫坛青陌赛牛回,玉琯东风逗晓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宫坛"是古代中国礼制建筑中的专有名词,特指帝王祭祀天地、社稷等重大礼仪的固定场所。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与结构解析

  1. "宫"的礼制内涵

    先秦时期"宫"指宗庙建筑,《礼记·祭义》载:"筑为宫室,设为宗祧", 后引申为帝王专属祭祀空间。汉代郑玄注《周礼》强调:"宫,坛之营域也",指用垣墙围合的祭祀禁区。

  2. "坛"的形制特征

    《说文解字》释"坛"为"祭场",特指以土石筑成的露天祭台。《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置坛场于泰山", 其形制需符合"三成(层)"的等级规范,象征天、地、人三界。

二、历史功能与典制演变

  1. 周代礼制雏形

    据《周礼·春官》记载,天子设"五宫"祭祀日月星辰,其中"宫坛"专指社稷坛, 以青土筑坛象征"受霜露风雨"的天地沟通功能。

  2. 汉代制度化建设

    长安城考古发现证实,汉高祖立"太一坛"(《汉书·郊祀志》), 开创"宫坛合一"建筑群模式,其外围十二垣墙对应天文星象。

  3. 明清集大成典范

    北京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采用"五色土"方坛制,按《明会典》规定:"北黑南赤,东青西白,中黄", 实物遗存印证《考工记》"左祖右社"的都城礼制规划。

权威文献佐证: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祭祀遗址研究》指出:二里头三期宫殿区夯土台基,可能是迄今最早宫坛复合体遗存(科学出版社, 2019,p.76)


资料来源说明

  1. 《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史记》三家注本,中华书局
  3. 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十九
  4. 《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
  5. 万历《明会典》卷八十五·礼部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官网考古成果公报

网络扩展解释

“宫坛”是古代中国帝王用于特定礼仪活动的临时建筑,其含义和用途可结合史料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宫坛指古代天子在都城郊外或名山脚下会见诸侯时临时搭建的场所。后来也泛指帝王在国都近郊与群臣举行聚会的临时建筑。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1. 礼仪性质:据《仪礼·觐礼》记载,诸侯朝见天子时需建造方三百步的宫坛,设四门并加筑高台(坛十有二寻),配有象征神明的「方明」祭器。
  2. 建筑形制:通过壝土(堆土成矮墙)构建围墙,模拟宫殿格局。
  3. 演变用途:除朝会诸侯外,北魏时期还用于帝王巡狩时与地方官员会面,但因耗费民力,曾被诏令沿用旧制。

三、文化延伸

宋代欧阳修诗句“宫坛青陌赛牛回”,侧面反映了宫坛作为礼仪空间与民俗活动的关联。该建筑类型体现了古代“天人感应”思想,通过临时性建筑强化帝王与天地、诸侯的仪式化连接。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仪礼》等古籍记载及历代文献用例,详细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背谱曹洞宗颤笔传留春茧逗趣端审恩施耳热丰粹凤节风能風起雲涌负贵覆閲赶及共养官征古道热肠圭窦咳气涸鳞烜洲蛱蝶粉较高蕉红儌幸津人进位就然飓潮痾疢猎缨临危不惧立子乱丝蔓蔓日茂蛮头朦朦密簇明廉暗察冥顽睦忍匿藏牛人钱财迁凑七满八平擎榜齐山客三雍山颠升幂时常舒畅稣舒天妖衔梦遐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