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葉片置于口中吹奏。《舊唐書·音樂志二》:“嘯葉,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橘柚尤善。”或曰卷蘆葉為之,形似笳首。參閱《通典·樂四》。
“嘯葉”是一個漢語詞語,指通過将葉片置于唇間吹奏發聲的技藝,其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基本定義
嘯葉即以葉片為樂器,通過唇部振動發出聲音。通常選用橘柚類植物的葉子,因其質地較薄且柔韌,更容易吹奏出清亮的聲音。
曆史記載
該技藝最早見于《舊唐書·音樂志二》,其中記載:“嘯葉,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橘柚尤善。”說明唐代已将此納入宮廷音樂範疇。另據《通典·樂四》補充,也有人用蘆葦葉卷成類似笳(古代管樂器)的形狀吹奏。
材料與聲音特點
葉片選擇注重薄厚適中,橘柚葉因纖維細膩、含水量適宜,吹奏時聲音清脆且穿透力強。此外,蘆葉卷制的“嘯葉”形似笳首,可能用于模仿更複雜的音調。
文化意義
嘯葉在古代多用于民間或儀式音樂,清代詩詞中亦有提及,如黎承忠《偕秋原刺史遊香岩寺》中“空嘯葉鸾吹”一句,借嘯葉之聲渲染山林幽靜的氛圍。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或詩詞用例,可參考《舊唐書》《通典》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的完整釋義。
嘯葉(xiào yè)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樹葉在風中發出的尖銳、響亮的聲音。
嘯字由“口”和“木”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個筆畫。
嘯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形容了樹葉在風中發出的嘶嘶聲,是一種描寫自然界聲音的比喻。
在繁體字中,“嘯”字保持不變。
古時候,“嘯”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
1. 風吹過樹林,樹葉發出嘯嘯聲。
2. 秋天的早晨,嘯葉聲在山間回蕩。
1. 嘯笑:形容笑聲高亢激昂。
2. 嘯聲:指吹響樂器或發出尖銳響亮的聲音。
3. 樹葉:指樹木上的葉子。
呼嘯、嘯吟、嘯叫。
寂靜、安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