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廉潔之操守且不知羞恥。 宋 李綱 《建炎進退志總叙上之上》:“自 崇 ( 崇寧 ) 觀 ( 大觀 )以來,朝廷不復敦尚名節,故士大夫鮮廉寡恥,不知君臣之義。” ********* 《全國輿論對汪逆的憤慨》:“﹝ 汪精衛 ﹞靦然向敵國的 平沼 與 倭 皇獻媚,鮮廉寡恥,已達極點。”
“鮮廉寡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形容人品行惡劣,缺乏廉潔的操守且毫無羞恥之心,常指為私利不擇手段的行為。
詞義拆分
出處與演變
用法與例句
該成語多用于批判喪失道德底線之人,常見于曆史評論或社會批評語境。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其貶義色彩。
《鮮廉寡恥》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非常缺乏廉恥心,道德敗壞,做事不擇手段,不顧道義和公理。
下面是《鮮廉寡恥》這個成語的一些基本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鮮(魚)+ 廉(米) + 寡(它) + 恥(耳子),共13個筆畫。
來源:《鮮廉寡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齊太公世家》:“雖鮮廉寡恥,終不能奪吾相也”。這篇文章講述了古代太公望任齊國相國後,發現齊國宰相田恒雖然行事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卻也無法使其失去相位。從此,這個詞成為鮮明的貶義詞。
繁體字:鮮廉寡恥。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鮮廉寡恥》的寫法是“鮮廉寡恥”,由于演變和規範化,現代寫法改為“鮮耩寡恥”。
例句:
組詞:貪婪無厭、濫權傲物、欺行霸市。
近義詞:無恥、不要臉、惡劣、卑劣。
反義詞:正直、廉潔、正義、有節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