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書·張知謇傳》:“張知謇,子匪躬,幽州方城人,徙家岐。兄弟五人,知玄、知晦、知泰、知默,皆明經高第,曉吏治,清介有守,公卿争為引重。”
容為人,清介有守,仕至宰相,居處不改其初。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
“清介有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人的品格高尚且堅守節操,強調清廉正直、不隨波逐流的品德。其中“清介”意為清廉耿介,“有守”表示有操守、有原則。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新唐書·張知謇傳》,原文記載張知謇兄弟五人“皆明經高第,曉吏治,清介有守,公卿争為引重”,用以形容他們為官正直、德行出衆。
三、拼音與結構
四、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褒揚人物品行,尤其適合描述官員或學者堅守道德準則、不為利益所動的形象。例如:“他一生清介有守,雖居高位卻兩袖清風。”
五、近義詞與關聯詞
雖未明确列出近義詞,但可根據含義關聯“高風亮節”“冰清玉潔”等表達高尚品德的成語。反義詞則如“同流合污”“趨炎附勢”。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清介有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品正直,有節操,有道德操守。
《清介有守》的拆分部首是“水”和“言”,拆分後的筆畫為13畫。
《清介有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清指純潔,無暇;介指品行,道德;有守即守護着規矩、信仰等。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有原則,不輕易妥協。
《清介有守》的繁體字為「清介有守」。
在古時候,「清介有守」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在一些筆畫和結構上稍有不同。
他一直以來都秉持着《清介有守》的原則,從不向利益讓步。
清高、介懷、有條件、守矩、持守。
清廉、正直、無私。
腐敗、邪惡、無節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