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馮衍傳上》“無 桃萊 之利” 唐 李賢 注:“ 謝息 得 桃邑 萊山 ,故言‘無 桃 萊 之利’也。但為‘萊’字似‘棗’,文又連‘桃’,後學者以‘桃棗’易明,‘桃萊’難悟,不究始終,輒改‘萊’為‘棗’。 衍 集又作‘菜’,或改作‘乘’,展轉乖僻為謬矣。”後遂以“桃萊難悟”喻深奧難懂。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文》:“ 洪景盧 、 周茂振 入館謝啟,雖不若 董彥遠 之博,如桃萊難悟,柳卯本同。”
“桃萊難悟”是一個源自曆史文獻的成語,其含義和演變過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馮衍傳上》中的“無桃萊之利”,唐代李賢注疏時指出,“桃萊”指桃邑和萊山兩處地名。但後世學者因字形相近産生誤解,将“萊”誤作“棗”,導緻原文含義模糊。
該詞後被用來比喻深奧難懂的内容,尤其指因文字訛誤或邏輯複雜導緻的語義晦澀。例如:
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批評,強調文本因曆史傳抄錯誤或邏輯複雜而産生的理解障礙。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該成語使用頻率較低,屬于較冷僻的典故詞彙。
《桃萊難悟》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思維或意識深奧難懂,讓人不易理解。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故事。
《桃萊難悟》的拆分部首是木(木字旁)和言(言字旁),其中木指的是木頭,言指的是說話。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在繁體字中,《桃萊難悟》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對于《桃萊難悟》這個詞來說,其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的寫法基本一緻,沒有太大差異。
1. 他的思維方式總是桃萊難悟,我們很難理解他的意圖。
2. 這本書的内容深奧難解,讀起來像是桃萊難悟。
難悟、深奧、難解、不易理解。
近義詞:深奧、晦澀、費解。
反義詞:易懂、淺顯、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