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書劄的一種寫作格式。給機關、團體、學校等的書劄,其封皮可寫某單位公啟;多人聯名寫信,其落款亦可用公啟。因亦借指這種書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各錢莊也聯名寫了一張公啟,把 鐘雷溪 從前在 上海 如何開土棧,如何通往來,如何設騙局,如何倒賬卷逃……連這信封在一起,打發人來投遞。”
“公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與結構
“公啓”由“公”(公開、公衆)和“啓”(啟示、陳述)組成,字面意為“公開的陳述或啟事”。舊時指一種正式的書信格式,常用于機關、團體或多人聯名寫信,封皮或落款處标注“公啓”以表明信件性質。
使用場景與功能
曆史與現代演變
該詞多見于近代文獻,隨着現代通信方式的發展,傳統書信中的“公啓”形式已較少使用,但在某些正式場合(如聯名倡議書、公開聲明)仍保留類似功能。
與相似詞彙的區分
“公啓”不同于個人私信,強調公開性和集體性;而“私啓”則用于個人信件,注重隱私性。
總結來說,“公啓”是傳統文化中體現公開、集體溝通的書面形式,兼具實用性與禮儀性。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可參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文獻。
公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公開啟示、公開規勸、公開教誨的意思。
公啓的部首是“八”,總筆畫數為7筆。
公啓是由“公”和“啓”兩個字組成。其中,“公”表示公衆、公開的意思;“啓”表示啟示、啓發的意思。
公啓在繁體字中寫作“公啟”。
公啓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差異。
他的演講是對大衆公啓的,讓人深受啟發。
公開、公衆、公正、教啓、規啓。
啟示、規勸、教誨。
保密、隱蔽、扣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