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未嘗。未曾,不曾。《秦併六國平話》卷上:“自臨陣以來,未常有此大捷。”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楔子:“小子相人多矣,未常有這等一莊事。”《水浒傳》第九三回:“﹝ 李逵 ﹞忽轉念道:‘外面雪兀是未止。’心裡想着,身體未常動撣,卻像已走出亭子外的一般。”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太保代父肅客,自晨至午,既無他語,亦未常少移徙,正襟危坐,待父歸,始揖而退。”
(2).猶未嘗。用在否定詞前,構成雙重否定,委婉地表示肯定。 明 李贽 《讀史·晁錯》:“ 漢文 有 漢文 之術數也, 漢高 有 漢高 之術數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挾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實一定之術數。”參見“ 未嘗 ”。
“未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表示“未曾、不曾”
指某行為或狀态在過去沒有發生過,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沒有過”。例如:
構成雙重否定,委婉表示肯定
當用于否定詞前時,形成雙重否定,起到強調或委婉肯定的作用。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水浒傳》《裴度還帶》等作品。
《未常》是一個表示“不常、不經常”的詞語。在漢語中,它通常用來形容某種事物或行為的頻率不高或不尋常。
《未常》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部首“未”是由3個筆畫組成,表示“木”,而部首“常”則是由5個筆畫組成,表示“巾”,兩者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詞語的意義。
《未常》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齊物論》一文。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未常」,字形比簡體字稍微複雜一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體形狀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未常》這個詞在古代寫法中,「未」字的下部形狀更加扁平,類似于「木」字,而「常」字的上部筆畫更加圓潤。
1. 他的到來是一次《未常》的事件,大家都感到非常驚訝。
2. 我們希望能夠改變這個世界上暴力現象頻發的《未常》現狀。
1. 永未常:一直不常。
2. 未曾常:從未有過的常态。
3. 日久不《未常》:時間長了之後,就不再是稀罕之物。
1. 不常見:很少出現。
2. 稀罕:很少出現或受到重視。
1. 經常:頻繁發生或出現。
2. 常見:常常出現或受到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