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未常的意思、未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未常的解釋

(1).猶未嘗。未曾,不曾。《秦併六國平話》卷上:“自臨陣以來,未常有此大捷。”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楔子:“小子相人多矣,未常有這等一莊事。”《水浒傳》第九三回:“﹝ 李逵 ﹞忽轉念道:‘外面雪兀是未止。’心裡想着,身體未常動撣,卻像已走出亭子外的一般。”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太保代父肅客,自晨至午,既無他語,亦未常少移徙,正襟危坐,待父歸,始揖而退。”

(2).猶未嘗。用在否定詞前,構成雙重否定,委婉地表示肯定。 明 李贽 《讀史·晁錯》:“ 漢文 有 漢文 之術數也, 漢高 有 漢高 之術數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挾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實一定之術數。”參見“ 未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未常”在現代漢語中屬于非規範用詞,其正确寫法應為“未嘗”。根據權威辭書及語言規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指出,“未嘗”作為副詞有兩種核心含義:

  1. 否定性委婉表達

    表示“不曾”“沒有”,用于否定句時隱含委婉語氣。例如:“他未嘗去過西藏,但對當地文化頗有研究。”此用法常見于書面語境,通過否定動作或狀态的發生,間接表達保留态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16)。

  2. 雙重否定強化肯定

    與“不”“非”等否定詞連用,構成“未嘗不/非”結構,表達“不是不”“未必不”的轉折含義。如:“這個方案未嘗不可行,但需進一步驗證。”該結構通過雙重否定增強語句的辯證性(漢典網,2023)。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嘗”在古漢語中本義為“辨别滋味”,後引申為“經曆、試驗”,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副詞“未嘗”由“未曾經曆”的實義虛化而來,定型于先秦文獻,例如《論語·雍也》“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中隱含的否定邏輯(王力《漢語史稿》,1980)。

需注意,“未常”在曆代字書及現代語言規範文件中均無收錄,若在文本中出現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未嘗”的筆誤。建議使用《現代漢語詞典》或教育部《異形詞整理表》作為語言規範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未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表示“未曾、不曾”
    指某行為或狀态在過去沒有發生過,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沒有過”。例如:

    • 《秦併六國平話》:“自臨陣以來,未常有此大捷。”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小子相人多矣,未常有這等一莊事。”
  2. 構成雙重否定,委婉表示肯定
    當用于否定詞前時,形成雙重否定,起到強調或委婉肯定的作用。例如:

    • 明·李贽《讀史·晁錯》:“未常不皆有真實一定之術數。”

二、詞源與演變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水浒傳》《裴度還帶》等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阿托品八寅備文敝綈惡粟不做人差遣朝經暮史沉痼出爾反爾春衣辍塗出題禫服澹沱忿恻腐酒富強購得管鮑貴彩規摩詭黠狠劣懷香懷磚謊漢子荒親靜觀緊鑼密鼓克羅地亞老蚌老兄了然于胸劣種零桂離朱陋俚蘿薜邏惹鹿走蘇台鳴鐘列鼎惱駡窮微鳅羅阮生涕三京贍恤盛夏石鼓瞤息私童史松薪陶陶特異質土木之禍拖杷诿讬誣揑遐闊象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