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旗。亦借指戰事。 唐 韓愈 《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詩:“戎旆暫停辭社樹,裡門先下敬鄉人。”
“戎旆”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
指軍旗,即古代軍隊中使用的旗幟,常用于象征軍事指揮或軍隊标識。例如唐代韓愈在《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詩中提到:“戎旆暫停辭社樹,裡門先下敬鄉人”,這裡的“戎旆”即代指軍旗。
引申義
可借指戰事或軍事行動。古代文獻中常通過“戎旆”這一具象事物來隱喻戰争的整體狀态。例如“戎旆暫停”表示戰事暫時停歇。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詩文、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用于增強曆史感或文學意境。例如:“邊塞詩中的戎旆,常與烽火、征馬等意象并列,烘托戰争氛圍”。
若需進一步探究相關詩詞用例或曆史語境,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
《戎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軍旗或軍旗上的旗幟。
《戎旆》的拆分部首為戈,總共包含10個筆畫。
《戎旆》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軍事用語,用來指代軍隊中的旗幟。旗幟在戰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號令軍隊、指示方向等。
《戎旆》的繁體字為「戎旆」。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的《戎旆》字屬于「金文」或「篆文」範疇,具有獨特的形态和結構。
1. 軍隊行進時,戎旆高高飄揚。
2. 将軍手持戎旆,騎馬馳騁在戰場上。
1. 戎裝:指軍隊的裝備和服飾。
2. 旆旌:指古代軍隊中的旗幟和旌旗。
軍旗、軍幟、軍幟
平旗、文旗、文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