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魏 爵位名。《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黃初 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為鄉公,嗣王之庶子為亭侯,公之庶子為亭伯。”參見“ 亭侯 ”。
“亭伯”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解釋:
根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記載,亭伯是漢魏時期的一種爵位,具體指公之庶子的封號(如“公之庶子為亭伯”)。這一制度在黃初三年(222年)确立,用于區分不同等級宗室成員的封爵。
“亭伯”也是東漢文學家崔骃的表字。據《後漢書》記載,崔骃才華橫溢,曾作《四巡頌》稱頌漢德,受到漢章帝賞識。因其表字為“亭伯”,後世詩文常以此代指他,例如唐代詩歌中可見相關典故。
部分現代網絡解釋提到“亭伯”是對親戚長輩的尊稱(如叔伯、舅父),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古代爵位名稱混淆,建議以曆史文獻記載為準。
亭伯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為:指古代官職,是指掌管城中亭子的官員。
亭伯的部首是亠(tóu)和人(rén),它的總筆畫數為14。
亭伯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官制和職位體系。在古代,亭伯是一種官職,負責管理和維護城中的亭子。它的繁體形式為: 亭伯。
在古代,亭伯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與現代漢字寫法相比,古代的漢字有時使用草書或篆書風格,但整體結構和意義上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1. 周城的亭伯負責照看城中的亭子。
2. 這位亭伯非常負責,保持了城市的整潔和秩序。
1. 亭長:指掌管亭子的官員。
2. 伯父:指父親的兄弟。
3. 伯樂:指有辨别才能的人。
近義詞:亭宰、亭長
反義詞:民衆、庶民
【别人正在浏覽】